竹坪鄉興茶村共有263戶貧困戶,貧困人口857人,貧困發生率55%。超過200戶800人分散居住在12個小組的廣袤山林巖坡上。一半以上的農戶房屋為泥巴土房,沒有車路。年輕人外出打工,家里留守的都是婦女、兒童、老人;已婚婦女拋家棄孩、出走“跑路”的不在少數,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兩千元。
可喜的是,近五年來,興茶村在竹山縣市場監管局和村兩委、村民努力下,上下同欲、戮力同心,精準落實各項幫扶政策,松了貧困的土,挖了貧困的根,成功轉身實現了脫貧。
一杯清茶 為“泥巴”干部正名
“張書記,現在精準扶貧政策這么好,我們不指望和城里人一樣喝上飲水機的純凈水,起碼不能再喝河壩里的泥巴水了吧?飲水條件再不改善,你們就是泥巴書記!”回想起2016年的一場群眾大會,臺下群眾當面拍磚的情形,興茶村副書記張兵印象深刻。
興茶老百姓吃水以山泉河溝水為主,也有農戶吃著二三十年前集資修建的窖井里的水。遇到天干,人畜飲水面臨困難。即使雨水充沛,井里打出來的水也比較混濁,更別說河壩里的水了。“一杯白開水抓半把茶葉都蓋不住泥腥味兒。”張兵說。
貧困村需要什么樣的干部,老百姓最有發言權。群眾的痛點、堵點在哪兒,脫貧攻堅的突破點就在哪兒。很快,縣市場監管局把“興水利民,破解群眾之渴”作為強化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增強黨員赤紅底色、提高群眾滿意度的突破口。該局駐村工作隊發揮旗幟作用,和村兩委迅速成立工作專班,分工負責、車馬炮各展其長。有人跑水廠選址,有人做預算,有人跑工程招標……就這樣,僅三個月后,一座儲水500m3、管線11公里、輻射400戶1300人的半封閉式水廠建成了。
為了趕水池修建進度、讓群眾早日吃上干凈的生活水,市場監管局工作隊和村干部翻山越嶺,用腳板丈量出水廠到每家每戶的管網距離。當自來水接通到4公里外的村民周承志家里時,他不僅拿出家里最好的茶葉泡給工作隊員喝,還手舞足蹈給大家唱了一段:“精準扶貧政策好,自來水呀通到家……”
500立方米新建水廠投用
一張紅黑榜 讓上進者吃香
“領導們,今天親戚家殺豬了,我接你們一起去喝年豬湯。”2021年1月18日縣市場監管局工作隊員在興茶村摸排返鄉情況時,剛從西安打工回家的余某某盛情邀約。讓扶貧干部深感欣慰的不是余某某的心意,而是兩年來他身上發生的可喜變化。
2016年興茶村剛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一部分易遷戶剛搬了新家日子稍有起色,便裹足不前、貪圖享受,春夏打牌、秋冬喝酒。53歲的余某某也是其中一員,為此老伴沒少和他吵架。夫妻失和,兒女受刺激得了抑郁癥,家里靠低保度日,甚至村上發的茶葉肥也被余某某賣了換酒喝,每天渾渾噩噩。
法管不了、理管不著,一張紅黑榜全管牢。為了祛除群眾精神貧困的附骨之疽,市場監管局工作隊想到了“紅黑榜”,利用農村老百姓“好面子、愛比較”的心理,達到“良幣驅逐劣幣”的正本清源之效。由工作隊和村兩委、黨員小組長、老長輩新鄉賢、群眾代表組成道德評議小組,以群眾會的形式說事論理,引導群眾辯善惡、分美丑、知廉恥。對評選出的先進典型上紅榜,后進典型上黑榜。黑榜既不張貼照片,也會隱去姓名,只以“某某”代稱,但懶惰失當言行會被詳細寫進黑榜。這樣既不會過份刺激落后分子,避免“破罐子破摔”,又給其留足了改正錯誤的空間。
2017年開始,余某某春季在家摘茶,夏、秋兩季出門打工,冬天回家烤酒創收,一年下來收入超過5萬元,全家穩定脫貧。
倉廩實而知禮節。自從有了紅黑榜,村里閑逛的少了,麻將桌看不到了,無事酗酒也消失了。不僅如此,一批刻苦鉆研種養殖技術的農民成為“田秀才”、“土專家”,村里還涌現出好幾個義務管水員、公廁保潔員和互助志愿者。群眾精神面貌和村容環境得到極大改觀。
道德評議小組召開議事會,評選季度“先進”、“后進”典型
一劑治窮良方 成就致富“夢工廠”
要讓世代枕山而眠、移山而居、因山而貧的村民脫貧,絕對沒有包治百病的“神藥”。竹山縣市場監管局駐村工作隊在跑遍家家戶戶、想盡千方百計后,終于說服村民統一了意見,找到穩根本、利長遠的治窮良方—綠茶和香菇產業。
遍地刨坑不如深挖一井。2017年春,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帶領群眾在楊木溝徹土壘石,把400畝低產苞谷地和拋荒坡地開拓成無性系茶園。村委會還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戶免費提供有機肥料,用于管護柳坪溝2600畝老茶園;由工作隊和村干部指定能人大戶合作社協議收購貧困戶茶葉。
同時,為方便群眾勞作,2018年竹山縣市場監管局和村兩委爭項目、找資金、拉贊助,引進資金70萬元、水泥20噸,發動群眾投工投勞,改造拓寬了柳坪溝老茶園產業路11公里。原來“電瓶車上不去,坡陡彎急摩托車不敢騎,走路得半晌”的老土路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5.5米寬,加裝了防護欄的硬化水泥路。路修通后,茶園管理越來越好,2018年貧困戶茶園戶均增收6000元。
香菇產業穩根本、利長遠。2019年,縣市場監管局和鄉黨委在邀請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實地論證可行性之后,下定決心發展香菇產業,確保貧困戶家家有產業、戶戶有分紅。興茶村注冊食用菌農民合作社,吸納貧困戶以資金、生產資料(土地、農具、勞力等)入股,不僅年底可以分紅,還能在香菇廠務工增收。僅2020年,興茶村已上架9萬棒食用菌,覆蓋無勞動力、弱勞動力40余戶130多人,戶均增收5500元。香菇廠正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夢工廠”。
興茶村貧困戶的高產茶園
香菇加工吸納群眾就業
茶葉產業路
一張預警網 防返貧幫扶不打烊
如何防止12戶脫貧監測戶和4戶邊緣戶返貧,是竹山市場監管局工作隊和村干部想得最多的。
2019年,住在壩灘灣安置點的張開殿怎么也沒想到,老伴在縣醫院ICU重癥病房住院一個月,出院時自己僅交了6000元床位和伙食費就順利地辦了出院手續。事情還得從2019年9月說起,一天老伴王蘭英在山林里打野板栗,一個不注意,長長的竹竿打掉了樹叉上的蜂巢,等她收回竹竿反應過來,還沒來得及跑,一大群馬蜂把她圍住并發起了攻擊……在把王蘭英送進縣醫院重癥病房后,張開殿借遍親戚朋友也沒湊齊7萬元救命錢。一向要強的張開殿看到生命垂危的老伴,絕望無助地留下了渾濁的淚水。
正在這時,一通電話像及時雨一樣從駐村工作隊辦公室打了過來:工作隊員叫他安心照顧老伴,先住院后結賬,并表示會給與幫扶,想方設法幫他最大幅度報銷費用。直到一個月后張開殿才知道,是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第一時間了解情況后,幫他爭取政策渡過難關。
而一切這么順利,得益于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探索建立的防返貧預警網,及時研判、干預、消除貧困戶返貧風險。駐村工作隊“線上”定期調閱比對、篩查梳理衛生、民政等系統反饋的動態信息,對異常情況及時核實,“線下”第一時間登門入戶掌握情況,制定幫扶措施,避免群眾因政策、信息盲區、情況緊急等原因,錯過幫救機遇而返貧。
“其實在張開殿老伴住院的當天,駐村工作隊就通過衛生系統網上信息了解到他家狀況,當即趕到張開殿鄰居家核實了情況。有了預警網,我們掌握信息很及時!”縣市場監管局駐村工作隊隊長吳文良說道。
“像張開殿這樣的貧困戶,一家三口人,雖然住了75㎡的安置房,但兒子三十好幾都沒成家,老張腳跛有傷殘,如果因受傷住院問題讓他家返貧或親人得不到救治,這是我們決不允許的。”吳文良補充道。
五年征途如虹,如今的興茶村景美人美產業美:公路入云端,清泉山上流,既有四季菌菇、十里茶香,還有田園牧歌、物阜民豐和政通人和。(徐鐵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