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在縣委堅強領導下,在省、市主管部門大力支持下,縣財政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服務三大攻堅戰為重點,深入實施“一核兩帶三為主”,系統化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強監管等各項工作,財政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確定目標順利完成,為實現竹山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體制機制和財力基礎。
五年來,財政收入總體保持平穩增長。“十三五”期間,財政部門在嚴格落實“營改增”、深化增值稅改革等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的情況下,全面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各項決策部署,凝心聚力,挖潛增收,財政收入實現了平穩增長,財政實力持續增強,收入質效顯著提升。5年間,全縣累計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84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1.7倍,年均增幅7%,稅收收入占比超過了60%。
五年來,財政保障民生力度只增不減。在財政收支矛盾較為突出的情況下,財政部門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重點增加對脫貧攻堅、生態環保、“三保”等重點領域的投入,將更多財力用于支持民生事業發展,彌補民生短板,涵蓋交通、住房、教育、文化、醫療、科技、就業、養老、農業等方面,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減,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大幅提升。5年間,全縣累計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5.34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1.7倍,年均增幅5%。其中:農林水累計支出39.94億元,教育累計支出28.04億元,文化體育與傳媒累計支出2.21億元,科學技術累計支出1.55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累計支出30.01億元,醫療衛生累計支出22.04億元,城市建設累計支出40.7億元,交通建設累計支出25億元。
五年來,財政支持經濟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十三五”時期,財政部門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不動搖,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推動產能過剩行業出清。嚴格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推進企業優勝劣汰。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對公共科技活動支持。優化園區企業發展環境,嚴格兌現招商引資政策,減輕企業發展負擔。健全融資擔保體系,為中小實體經濟發展保駕護航。5年間,全縣累計投入各類支持企業資金9.5億元,為縣內經營實體提供擔保貸款近45億元,發放創業擔保貼息貸款近2億元,縣屬國有企業經營性收入、股份分紅等收益超過8億元,創稅超過2億元,園區固定資產投資達90億元。
五年來,財政支持三大攻堅戰成效顯著。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事關國家發展全局,既是破解發展難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財政部門積極發揮職能作用,集中力量打好重點戰役。
堅持現行扶貧標準,不斷健全扶貧資金統籌整合機制,五年間,統籌各級財政資金65億元,支持“五個一批”精準扶貧項目,茶葉、食用菌、中藥材、畜牧養殖等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合作社、家庭農場、扶貧工廠等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全縣239個村,48536戶、146564名貧困人口實現整體脫貧。
堅持綠色發展,確保污染防治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五年來,共投入污染防治資金6.5億元,支持“藍天”“凈土”“碧水”三大行動,城鄉環境面貌有效改善,空氣質量大為好轉,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豐碩,我縣成功創成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堅持底線思維,牢牢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創新政府債務管理思路和舉措,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化、精細化、規范化水平不斷提高,全縣政府債務總額大幅下降,違規舉債行為基本消除,全縣政府債務風險總體保持在可控范圍。
五年來,財政改革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十三五”時期,財政部門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韌勁,蹄疾步穩,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財政管理水平明顯提升。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理念全面落實,“四本預算”有機銜接的政府預算體系基本建立,并在范圍、內容、標準、程序、時間等方面,實現規范統一。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績效評價和信息公開的“五位一體”改革全面推進,財政投資評審、政府購買服務、存量資金盤活、政府債務管理和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取得了實質性突破。財政監督的力度不斷加大。《預算法》和《會計法》等財經法律法規落實、科技和環保等重點領域財政投入、存量資金、預決算信息公開、三公經費等方面的專項檢查深入開展,財政涉農資金、中央八項規定執行、財經紀律等專項治理有序實施。
“十四五“時期,縣財政部門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中央、省、市、縣決策部署,堅定信心、埋頭苦干,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為實現竹山高質量發展不懈奮斗!(袁 明 柯勛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