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已經退出了領導職位,但每天仍然堅持上下班,堅守在棚改一線;
他,沒有豪言壯語,但有一顆無怨無悔、踏實工作、無私奉獻的心;
他,雖年已半百,但精神飽滿,工作熱情高漲,方法獨到;
他,就是縣住建局原黨組成員、規劃局局長王善發同志,一位“退職不退崗、退位不褪色”的老領導,一位棚改戰場上的“老兵”。王善發,1964年生,1983年參軍,1986年加入共產黨員,1987年參加工作,2016年,他服從大局,自愿退出領導崗位并于2017年3月抽調到縣棚改指揮部參與棚改工作。三年多,他轉戰東門、西關、城西三個棚改“戰場”,1000多個日夜他風雨無阻,走街串巷,共走訪325家棚改戶。他既當“指揮員”,又當“作戰員”,與同事一道積極入戶宣講棚改政策,在拆遷人員力量不足的情況下,不等不靠,主動參與房屋和土地面積測量、地面附作物調查統計、核對等工作。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名退役軍人擔當務實的本色,一名共產黨員為民服務的初心。
既當政策“把關人”,又當群眾“貼心人”
2019年西關一戶居民到指揮部反映自家有20多平方米的房屋建造吋間認定不準確,要求重要認定。根據棚改指揮部文件規定,房屋建造時間與補償款息息相關,為了把情況摸準弄清,他一方面會同規劃局,執法局相關人員現場比對地形圖,認真的踏勘和研判,另一方面走訪其左鄰右舍了解情況,經過多方查證,最終還是維持了當初的認定意見。該戶仍然不承認建房時間較晚的事實,軟磨硬纏,到他辦公室一坐半天,專挑中午時間和晚上時間打電話進行詢問,但他始終耐住性子,笑臉相對,耐心解答,最終他用真誠和專業打動了這戶居民,心甘情愿在征收協議上簽了字。他常常電話不斷,棚改戶有事情都會找他,他為棚改戶跑前忙后,協助對接相關部門。棚改戶都說,王局長是我們片的“貼心人”,我們相信他的選擇,他給我們辦事情,我們非常放心。他說:“身為棚改政策的把關人,我們一方面要將黨的惠民政策落實下去,另一當面要站在群眾立場,在不違反相關拆遷規定的前提下,讓拆遷戶的利益最大化,也是我們每一個棚改人最關心的事情。我要知道房屋結構,房屋面積,房屋用途,房屋裝飾裝修情況,拆遷安置,畢竟涉及拆遷戶的經濟利益,要做公開、公平、公正。”
咬定目標不放松,越是艱難越向前
寒風凜冽的初冬的一個夜晚,王善發像以前一樣戴上工作證,拿上筆記本獨自深入到城西窯灣的一戶棚改未搬遷戶家中。他知道,這次去談征收工作有可能又要吃“閉門羹”,甚至會遭遇到不理解群眾的“特殊待遇”。但自2017年參與棚改工作以來,他從未退縮過,有時打趣道:“天空飄來幾個字兒,那都是不是事兒。我是去給群眾辦好事兒,只要我用心用心、態度誠懇、語言和氣、講解透徹,我相信多跑幾次他們一定會信任我的。”就這樣,王善發半個月里隔三差五就來到這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經過八次反復的做工作他終于用實際行動叩開了群眾的“心門”。隨著最后一戶的成功簽約,王善發所率領的團隊率先完成了城西窯灣11戶居民(3600多平方米)的征收簽約工作,任務完成率達到了100%,得到了棚改指揮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成績來之不易,要知道城西片區棚改征收工作起步晚,2019年底才發布征收公告,疫情影響直到5月才正式開展征收工作。加之此處地處城鄉結合部,沿街商鋪多,居民訴求多,期望值高,后期安置難度大,給征地拆遷工作帶來了諸多困難。但王善發深知,棚改工作是縣委、縣政府的重點工作,是惠民利民工程,既然接下了任務,就得勇往直前。他說:“做群眾工作,最重要就是用實際行動贏得老百姓信任,以情促遷,事半功倍。”
截止目前,王善發負責參與征收有三百余住戶,配合規劃局和城投公司完成了棚改安置房的規劃設計共八個安置房項目。他的工作業績有目共睹,但這背后的心酸卻很少向人訴說。拆遷征收是“天下第一難事”,在困難面前,正是有像王善發這樣的棚改干部迎難而上,敢于啃“硬骨頭”,齊心協力,譜寫出了一首昂揚奮進的棚改征收“進行曲”。(李力 周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