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10頭牛,我還養了100多只雞,新建3畝多的魚塘,管護了10多畝新茶園……”日前,正在魚塘邊投放草料的王兵信心滿滿地對筆者說。
34歲的王兵是深河鄉深河村4組人。3年前,他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3年來,他積極利用扶貧政策,用勤勞的雙手努力改變全家人的生活。
王兵的人生充滿了坎坷,母親體弱多病,父親是個憨厚老實的莊稼漢,比他年長2歲的哥哥王能不僅不會說話,還患有嚴重的間歇性精神障礙疾病,需要每天服藥治療。因家境貧寒,王兵16歲就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在建筑工地上因安全措施不到位,從10多米高的吊籃上摔下來,導致腰脊受傷,工地只讓他在醫院待了一周就安排結賬,出院后還狠心辭退了他。王兵擦干淚水咬牙挺住了,一邊自己想辦法治傷,一邊繼續四處打工。在外地輾轉幾年,因文化程度低,又干不了重活,找工作處處碰壁,最終不得不回到家鄉。隨著政府的扶貧政策越來越多,返鄉發展致富產業的村民也漸漸多了起來,勤勞的王兵坐不住了,開始尋找致富門路。2017年的一天,在縣城走親戚時,王兵發現,牛肉的市場行情很好,尤其是本地正宗的秦巴黃牛,價格日漸看漲,在農村,常年有人收購。能不能依靠養牛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脫貧致富呢?回家后,王兵將想法告訴了村干部,得到村干部們的一致支持。“一是秦巴黃牛市場銷路好;二是村里山場大,水源好,適合養牛;三是不需要重體力。”沒有資金怎么辦?王兵開動腦筋,先用手上僅有的1000多元錢買了一頭小牛,再通過幫鄰居放牛換工的方式,掙來了兩頭小牛。那一年,王兵每天早上5點起床,趕牛上山,風雨無阻。王兵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事得到了鄉村兩級的關注和支持。2017年不僅積極協助他獲得5萬元的貼息貸款,還推薦他參加畜牧養殖技術培訓。2017年,王兵養牛達到5頭,其中能繁母牛2頭。2018年,王兵賣了兩頭牛,收入1.5萬元。在水源充足的山腳下流轉5畝多土地,挖出一個規范化的魚塘,投進去2萬多尾草魚、鰱魚、黃辣丁等市場銷量旺盛的魚苗,采取生態養殖,確保魚的品質及口感。2019年初步估算,豬圈里2頭大肥豬,加上新建茶園管護費5000余元及其它政策性補貼收入,王兵如期甩掉貧困戶的帽子。
王兵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為貧困戶脫貧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展望未來,王兵說,“我要一手抓黃牛、一手抓生態魚,力爭三年內年收入達到十萬元,成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田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