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網消息 開年以來,全縣戰“疫”戰“貧”兩手抓兩不誤,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實現良好開局。截止4月底,全縣組織勞動力返崗5.23萬人,市場主體吸納貧困人口就業8000余人,統籌到位扶貧資金4.36億元,延期企業扶貧貸款213戶563.5萬元,500多個扶貧項目相繼開工復工。為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下一步將咬定脫貧目標、壓實脫貧責任,聚焦脫貧重點、強化脫貧舉措,在五個方面強力推進。
緊盯三大問題整改。一是抓好運用“扶貧和民生領域政策落實監察系統”開展監督檢查發現的各類問題整改,確保8月中旬前完成所有問題線索核查、復核抽查、問題整改、違紀違規資金追繳、追責問責、信息錄入監察系統等工作。二是抓好中央和省市2019年度考核評估反饋問題整改。重點整改“扶貧產業群眾受益不明顯、金融扶貧產業發展政策運用不充分、易遷戶安置點生產生活和就學不方便”等突出問題。三是抓好中央巡視“回頭看”反饋問題和省市扶貧專項巡視反饋問題整改實效,建章立制,確保問題銷號清零。
聚焦三類特殊群體。一是對剩余108戶256人未脫貧對象因人施策,確保6月30日以前全面完成脫貧任務。對有勞動能力的,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金融扶貧等措施實現穩定脫貧;對喪失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依靠產業就業脫貧的,納入光伏扶貧對象,并落實保障兜底措施;對未成年人、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難群體,加大政策幫扶力度,確保脫貧路上不掉隊。二是對1061戶3442名易返貧脫貧人口實行動態監測。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缺什么幫什么,缺什么兜什么的要求,重點解決在教育、衛生、醫療、住房、飲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短板,鞏固脫貧成效。三是對1324戶4181名邊緣戶因戶施策。密切跟蹤對受疫情影響的貧困人口,尤其是收入驟減、支出驟增的貧困對象,通過“點對點、一站式”服務,穩妥有序組織勞動力外出就業;結合縣內工業園區、扶貧工廠、重大項目用工需求,組織勞動力就近就業;同步將公益性崗位精準對接到貧困戶,多措并舉增加務工收入;落實臨時性救助政策,逐步提高救助標準,確保貧困群眾得到及時救助。
夯實三大重點工作。一是開發公崗推動轉移就業。推進公崗倍增計劃,合理開發鄉村保潔員、水管員、造林員、護林員、護路員和光伏扶貧等公益性崗位2.5萬個以上,有針對性安置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二是產業提質全面覆蓋。系統化推進茶葉、食用菌、中藥材、光伏、煙葉、畜禽等扶貧主導產業發展,穩步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完善產業扶貧帶貧減貧機制,加快推進電商和消費扶貧,推進落實產業發展指導員和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致富帶頭人服務計劃,培育壯大農業經營主體。三是兜底保障縱深到位。推進低保審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實困難重度殘疾人單獨施保政策及低保家庭中特困人員重點保障制度、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政策、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大病保險制度,形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提升三大保障水平。一是鞏固義務教育政策落實成果。完善村級教學點設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和能力提升,做好義務教育控輟保學,落實教育扶貧資助政策。二是鞏固提升醫療救助三合一政策幫扶成果。規范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強化基層衛生人才培訓培養,加強村衛生室配套管理,加大疫情研判和疫后保障,做好重大疾病和傳染病防控,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三是鞏固住房和飲水安全等民生保障成果。建檔立卡貧困戶等4類重點對象危房應改盡改,做好非4類重點對象的農房改造,建立農村危房改造長效機制;完善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護機制,建立水質監測長效機制和因災害等特殊情況造成季節性缺水應急機制,確保飲水安全穩定。
壓實三大攻堅責任。一是壓實縣鄉村三級黨委主體責任。堅持“三級書記”抓扶貧機制,深入推進“戶戶走到”等四項重點工作,健全完善脫貧攻堅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和工作落實機制。二是壓實執紀監察部門監督責任。充分運用扶貧領域政策落實監察系統開展監督檢查,確保政策全面公開,監督全面覆蓋,群眾全面參與,堅決整治侵害群眾利益的“微腐敗”。三是壓實扶貧行業部門監管責任。落實“一摘四不摘”要求,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建立“三落實、三精準、三保障”長效機制;保持駐村工作隊工作連續性,確保工作力度不減、標準不降;加大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統籌整合資金投入力度;繼續落實“五個一批”政策,確保政策精準落實、群眾穩步脫貧。(陸龍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