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文化與城鎮經濟互動發展
竹山報社黨支書記 陳 勇
先進文化是教育科技發達的標志,是提升城鎮品位的核心,是城鎮人文精神的弘揚,是城鎮形象的展示,更是活躍的文化生產力、凝聚力、創造力。先進文化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內在動力。城鎮經濟的發展,從來離不開文化的參與和支撐,而經濟發展又從根本上決定著城鎮文化的面貌,文化反過來又會深刻地影響城鎮經濟的發展水平。實現城鎮文化與城鎮經濟的有機結合,用文化拉動經濟,用經濟繁榮文化,把文化轉化為生產力,以先進文化推動城鎮文化和經濟建設,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目標的必然選擇和重大任務。竹山屬秦巴山區,豐富的地域文化源遠流長,為打造文化與經濟發展的品牌,營造城鎮濃郁的文化氛圍,培育高素質的市民群體,使文化深深地融入城鎮建設的各個方面,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我們要正確認識文化對經濟發展的獨特作用,充分挖掘文化價值,拓寬“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的思路,是實現文化與經濟“聯姻”,謀求共同發展的最佳捷徑。
一、搭建城鎮文化平臺,提升城鎮文化品位。先進文化的發展必將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城鎮文化建設的核心,是通過建設先進的城鎮文化推動經濟發展,營造城鎮居民文化生活的“精神綠洲”,引導城鎮居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興趣愛好朝積極向上、與時俱進的方向發展。堅持用先進的文化建鎮育人,積極開展文化夜市、文藝聯歡、體育比賽、跳舞健身、各類層次的才藝競賽活動,鼓勵城鎮居民看書讀報、參與演講、歌詠、球藝、棋牌、書畫、詩詞楹聯創作、科技小發明等知識競賽活動,使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起到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塑造人的作用,從根本上發揮文化活動的復合功能,把著力點放在提高城鎮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上,讓文化活動由“文化娛人”走向“文化育人”,由“業余活動”走向“專業水平”,由“玩玩樂樂”走向“寓教于樂”,進行城鎮文化的品位提升,從根本上渙發文化工作的勃勃生機,有效地發揮先進文化的傳播作用和導向作用,提升城鎮居民的整體素質,培育新人新事新風尚,激勵城鎮居民奮發進取,組成“命運共同體”,在市場競爭中共謀發展。
二、開展文化興鎮活動,豐富城鎮文化內涵。重視發展城鎮先進文化的目的,是為了努力改變人民群眾的生活面貌,讓城鎮居民在先進文化環境中熏陶思想,凈化靈魂,提升素質,吸引愛好“砌長城”、“斗地主”的城鎮居民參與到健康的文化活動中來,推進先進的城鎮文化與傳統的民間文化相互交融,用民間文化、社區文化豐富城鎮居民生活。要以社區為陣地,創建“科技文化服務”組織,引導市民讀書用書、借書生財,書里淘金,科技致富,定期開展“讀一本文化類新書,學一門新技術,找一條致富路,掌握一把金鑰匙,評一批讀書迷”的五個一群眾性讀書活動,組織書畫界專業人員書寫文化牌匾、工作招牌、商業廣告、新春楹聯,常年舉辦二胡、笛子、舞蹈、書畫藝術培訓班,引領先進文化走進每一個家庭,惠及一方百姓,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凈化社會風氣。
三、培育城鎮企業文化,營造城鎮文化氛圍。企業文化包括提高以管理者水平為目的經營文化、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也包括以提高員工思想道德水準為目的精神、教育、娛樂文化,推動企業發展壯大。城關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地域文化資源,要適時開展企業管理方面的探討,依托文化的渲染,引導轄區民營經濟朝專業化、規模化、特色化的方面發展,實現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要注重用飲食文化打造品牌,推動餐飲企業上檔次、上水平、上規模。可組織“烹飪技能”競賽活動,舉辦飲食文化月活動,開展“特色菜肴”、“十大名廚”、“十大名店”、“十佳小吃”的評選活動,營造濃厚的飲食文化氛圍,引導業主在經營中彰顯文化品牌,形成各自的經營特色,提升經營檔次。要精心打造“奇石文化”、“盆景文化”、“根雕文化”、“漂流文化”、“特產文化”,推動旅游經濟發展。要通過成立“巾幗家政服務”組織,發展社區服務網絡,推介先進文化進街道、入居民戶,開辦水電安裝、家電維修、禮儀服務等項目,創新文化傳播方式,增進鄰里感情,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四、建設城鎮生態文化、拓展城鎮文化陣地。街道社區要結合城鎮建設,美化、凈化、綠化、亮化所有街道。城鎮周邊各村,要利用山青水秀、風光靚麗的優勢,引導農民將河面、土地、山場、自家房屋、船只等資本綜合開發利用,突出生態保護,種植觀賞性強的竹、木、花、草等植物,將南門村、霍山坡、虎山、龍背山建成鳥類天堂,吸引大批候鳥來此越冬,使城鎮居民“春賞花、夏看荷、秋采蓮、冬觀鳥”,構建一幅“鳥在山中、花在城中、城林交融、風景宜人”的畫圖。要因村制宜建立生態農業莊園,生態農業基地,形成“春天繁花似錦、夏季瓜果飄香,秋日碩果累累、冬天蔬菜滿園”的瓜果之洲,吸引外地旅客休閑、納涼、嘗果、賞景,實現示范引路、特色當家、觀光配套、生態優化的格局。霍山社區地處堵河岸邊,可堅持發展綠色果業,根據各村氣候、土質、光照等特點,實現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經營,重點發展柑桔、葡萄、蜜桃、杏梅、板栗、木瓜等果業,達到村村有水果,戶戶果飄香,實現“春有桃、夏有梅、秋有栗、冬有桔”。為使果業資源走向市場,要成立果業生產、技術、經營專業協會,為果農提供產、供、銷等系列服務。對農家院落、傳統民居要進行改造包裝、設置農家桌椅、農用器具、收集民間故事、民間服飾、民間工藝品,吸引城鎮居民和外地游客消費,將生態文化資本做大做強。
五、積極開發文化資源,加快城鎮文化建設。城鎮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作,必須著眼長遠、在積極開發文化資源的同時,注重保護山水景觀,堅持把文化融入到城鎮的規劃、建設和管理之中,用文化引導規劃,把文化注入建設。城鎮街道建設、房屋建筑、公共設施都要注入文化的內涵,要高標準、高規格、高品位地建設好堵河防洪大堤,建設好郭家山、龍背山、霍山、懸鼓洲、南門村的每一個景觀,做到科學規劃,穩步推進,要以擴城、拓路、增綠、添景為重點改造城鎮面貌,使庸城煥發出新的生機,建設好文化體育廣場、綠化園、風光帶、休閑娛樂區,增添新的城鎮景觀,把一些標志性建筑作為精品來建造,使每項設施都成為一部不朽的文化作品、優秀的藝術精品;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堅持兩個效益一起抓,突出社會效益,實現文化與經濟有機結合,進一步加強文化設施、文化產業基地、文化隊伍的建設,逐步培育一批有發展前景的文化企業;要開展一系列弘揚先進文化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努力提高市民素質,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建立公平競爭、誠實守信的市場經濟秩序,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