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發展黃姜產業的思考
◆ 華元國
黃姜作為我縣農業結構調整的骨干項目、農民增收的骨干產業,已形成14.5萬畝的種植規模,14家水解物、皂素加工企業,原料及其加工年產值達到2億元,惠及全縣2/3的農戶,為農民和財政增收作出了重大貢獻。
去冬以來,姜價一路下滑,最初從上年的進廠價2.3元/公斤跌至1.5元/公斤,目前又從1.5元/公斤跌至0.9元/公斤,姜農積極性嚴重受挫,人心浮動,必須引起高度關注。
冷靜分析、姜價下滑的主要成因有三:一是市場因素。黃姜種植面積和粗加工規模擴張較快,而皂素的消費需求則增長緩慢,賣方市場過渡到買方市場,皂素價格從上年的52萬元/噸降至目前的35萬元/噸,降價幅度在30——40%之間。二是質量因素。黃姜野轉家品質退化較快、加上姜農只追求產量對質量關注不夠,導致全縣商品姜?二年生?皂素含量(鮮)平均在0.7%左右,溶點平均在190℃左右,而國家標準皂素含量高于0.85%,溶點高于195℃,原料質量不高,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力口工成本和銷售價格,缺乏競爭力。三是人為因素。黃姜力口工企業都實現了民營化改制或一開始就是民有民營形態,企業要追求利潤最大化,將市場降價的風險直接轉嫁給姜農,甚至二道販、三道販層層壓價,即使進廠價l.5元/公斤,而產地姜農也最多賣到1.0元每公斤。
客觀地講,穩定發展黃姜產業尚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一是激素類藥物的市場需求基本穩定,隨著科技進步,黃姜提取物的應用領域還在不斷擴大,黃姜這一獨特原料目前尚無取代品出現,價格波動是經濟規律,遠沒有到也不會到賣不出去這一步。二是產業化的格局基礎基本形成,特別是加工龍頭企業,正在從市場拓展,綜合利用,降本提質,深度開發諸方面作積極努力。黃姜產業提檔升級前景可期。三是通過多年實踐,常規栽培技術成熟普及,自然和技術風險很小,同時,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也正在著手進行黃姜提質等科研攻關,關鍵技術難題將逐一化解。
保持黃姜產業穩定健康發展,其出路在于用科技提升競爭力。
對策之一:加快科研攻關,試驗示范,堅定不移地走“質量興姜”之路。黃姜的主要經濟價值在于皂素含量,而黃姜優質的核心標準除皂素含量之外還有溶點。黃姜的溶點決定皂素的溶點,皂素的溶點直接關系到銷售價格,是皂素質量的核心標準之一。在目前姜價0.8元/公斤左右,皂素33萬元/噸左右的嚴峻時期,含量在0.85%以上的黃姜仍可賣到1.4元/公斤,溶點在195℃以上的皂素也可賣到25萬元/噸以上。誰在“以質取勝”的道路上先行一步,誰就能從夾縫中贏得發展先機,迅速沖破“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據初步研究結果,有性繁殖、有機質鉀元素、氯離子、鈣鎂等微量元素,積溫與溫差對提高黃姜皂素含量和溶點關系密切, 當前要組織科研力量,就提高黃姜皂素含量與溶點課題進行深入攻關,以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來帶動科技種姜、質量興姜不僅能提升黃姜的市場競爭力,還能支持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
對策之二:加強技術集成,左右逢緣地開展“資源綜合利用”。黃姜干物質組成中,50%左右是纖維,40%左右是淀粉,3%左右是皂素,還有其它物質。過去加工黃姜只是提取皂素,90%以上的成份被廢棄且造成污染。去年,天龍公司、滿倉肥料公司與武漢化工學院合作,實施了“利用皂素廢水廢渣生產生物有機肥”項目取得成功,使廢棄物變為每噸600元的“寶貝”。目前,中國地質大學又推出了“磨法生產皂素新工藝”,在水解之前將纖維和淀粉分離出來,再進行資源化利用。天龍公司正準備對該技術進行考察,引進試驗。將這些先進技術與現有的工藝進行組裝嫁接,使黃姜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不僅能提高黃姜的身價,企業也能從附產品中獲得利益補償,增強抗御市場價格風險的能力。
對策之三:儲備技術資金,積蓄后勁,未雨綢繆地做好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用傳統工藝加工黃姜,環境污染成為難以突破的“瓶頸”。單純治污,成本過高,缺乏可行性。以原料綜合利用為目標改進工藝,通過廢棄物資源化轉化來治理污染,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是當前國際國內技術攻關的熱點。要善于捕捉科技開發的最新信息,利用市場疲軟大多數企業不愿投資的空隙,篩選最經濟合理的工藝技術方案,反復論證和實驗,捷足先登,以最小的投入來解決污染治理大難題,提前消除國家強制治污和關廠的陰影,為保“一江清水入北京”作出貢獻。
(作者系竹山縣科技局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