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賢卿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笔恰吨泄仓醒腙P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所提出的戰略目標和重要任務,貫徹落實《決定》精神,必須深刻剖析我縣文化事業發展現狀,研究制定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政策措施,減少決策的盲目性。下面,筆者就我縣文化事業發展現狀與對策,提出淺見,僅供參考。
一、我縣文化事業發展現狀
我縣文化資源豐富。光輝燦爛的堵河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擁有“女媧煉石補天傳說”和古庸國都城遺址為特色的歷史文化,以張振武、施洋、許明欽等先烈事跡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堵河源探險和驢頭峽漂流為亮點的旅游文化,以竹山皮影、剪紙、民間故事、民間書法繪畫為特點的民俗文化;以余曼白、袁白濤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竹山高腔”、“黃州點子”、“寶豐彩船歌”、“柳林山歌”和“田家龍燈”為代表的民間文化,有孕育《三尺紅綾》和《白蓮美教主》等小說創作素材和題材的鄉土文化,以“六大工程”和“十星級”文明創建為載體的現化文化,異彩紛呈、影響廣泛。還擁有以文廟大成殿、張振武烈士故居為代表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體事業具有一定基礎。全縣有藝術團、文化館、文化市場稽查大隊、業余體校、電影公司、新華書店等文化單位8個,有鄉鎮文化站17個;民間文藝社團組織2個,全縣文體系統(含鄉鎮站)現有在職干部職工146人,中級職稱以上24人,占16.4%;大專以上文化程度42人,占28.8%。縣圖書館藏有線裝古書《華陽國志》等具有館藏價值的圖書近7萬冊,建起了電子閱覽室,圖書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溝通了與外地的圖書交流??h文物所現有文物460件。我縣素有書法之鄉和民間藝術(民間故事)之鄉的美稱,不少書畫名人和文學才子及其作品飲譽省內外;競技體育在全省享有一定知名度,十一屆省運會上,我縣選送選手奪得三金四銀三銅一個第四佳績,2004年7月,竹山籍少年運動員范雄獲全國少年拳擊錦標賽冠軍。我縣具有一定水準的藝術創作生產能力,近年來,先后有一批文藝創作劇(節)目獲省市編、導、演各種獎項,編輯出版了《堵河潮》、《王三盛傳奇》、《煉石補天話竹山》、《彩船歌飄女媧山》等文藝作品,創作了神話歷史劇《女媧頌》。
文體產業具有一定規模。我縣實行本體產業帶動邊緣產業,點面結合,以一線穿珠的思路,啟動了文體產業,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縣體育中心,影視中心,健身中心、演藝中心,群眾又化活動中心,圖書閱覽發行中心等為重點的產業框架。這些項目,有的即將投入運營,有的已完成可行性論證,進入實質運作階段。這些產業的啟動將帶動文體部門發展更多的文化新業態,促進全縣文化的繁榮。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縣的文化建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是對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缺乏全面認識,管理體制不靈活,文化資源整合不夠,適應市場的能力較差,精品名牌還未形成,對經濟的貢獻率較低,文體事業發展空間不足,文體設施不健全,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等等。其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基礎建設脆弱,缺乏文化設施。目前,文化館館舍面積狹窄,僅可用面積370平方米,不能滿足正常業務開展。縣體育館屬瀕危建筑,不能開展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活動??h圖書館僅有館舍面積550平方米,雖然被評定為國家二級圖書館,館舍面積遠遠達不到標準。鄉鎮文化站房大部分屬“八五”期間國家按每站3萬元投入建站,由于年久失修,加之站房落后,已不能滿足實際發展的需要,二是資源整合不夠,文化人才缺乏。我縣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由于缺乏統籌規劃,各自為陣,力口之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致使文化資源流失或閑置現象不同程度存在?!芭畫z文化”沒能挖掘開發,“竹山高腔”和“黃州點子”是我縣久負盛名的民間藝術,因受各種原因的沖擊,這些民間藝術瀕臨滅絕,亟待拯救。文藝創作、表演行當不齊,編、導、演人員青黃不接,群眾文化工作人員缺乏才藝技能素養,文化經紀人才匱乏。三是體制機制不活,缺乏發展活力。現行的事業單位人事制度和財政工資直發體制,障礙了人事、分配和內部管理制度的改革,造成文化單位包袱沉重,人事庸腫,養冗員庸才,缺可用之才。四是思想解放不夠,缺乏創新思維。一方面很大一批文化干部思想觀念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發展靠撥款,項目要扶持,困難要補助的傳統思維仍然存在,缺乏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爭搶擠意識,影響了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另一方面,文化生產的社會化程度和市場化程度不高,社會各界對文化認識偏重于意識形態屬性的誤區很深,對文化的經濟屬性不屑一顧,習慣于無償享有,談錢色變,談贊助文化活動便敬而遠之,使文化生產難以良性循環。五是政策彈性太大,剛性不夠,難以操作,文化缺乏投入保障。文化事業投入占地方財政預算支出的比率低,扶持文化事業發展優惠政策得不到落實,使文化事業缺乏穩定的投入保障。六是文化產業稀少,缺乏發展后勁。這些問題,阻礙了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必須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決。
二、對策建議
當今世界已呈現出文化與經濟相互融合甚至一體化的趨勢,經濟增長中文化的推動力越來越突出,經濟競爭中文化因素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日益成為增強區域經濟發展和交往的重要因素,文化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方面。面對這種新的形勢,我們必須深化對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增強文化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文化建設,統籌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開創我縣文化建設新局面。為了充分發揮文化資源,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我縣文化建設,根據我縣文化事業現狀,特提出如下建議對策:
1、解放思想,更新文化發展觀念。要充分認識文化與經濟的辯證關系,研究和探索發展我縣文化事業的思路辦法。對影響我縣文化事業發展的生產力諸要素及其生產關系進行剖析,尋求市場經濟條件下,保障政府投入,吸收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發展文化事業的途徑,充分調動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發展文化事業的積極性。
2、實事求是,制定實施文化發展規劃。結合我縣縣情,制定我縣文化事業發展中短期發展規劃,納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分步實施,使文化基礎設施年年有所變化,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能夠得到實實在在的文化服務。
3、完善政策,優化文化發展環境。著力完善和解決五個方面制約文化發展的政策。一是制定投入政策,要制定財政預算保文化支出的政策,確保文體事業經費投入占每年財政總支出的1。5%以上,對文體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要高于每年財政預算增長幅度的1——2個百分點。二是制定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民間資本扶持興辦文化事業的政策。鼓勵企業和其它組織團體或個體向公益性文化事業捐贈贊助,實行“捐贈贊助抵稅”政策,接受“捐贈贊助”免交預算外收入調控基金,采取公共文化設施用地實行行政劃撥并酌情減免城建配套費的政策。三是完善支持文化事業單位改革人事、分配、管理制度的政策,解決人事制度改革和財政體制不配套問題,將人頭費改為事業費,為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創造政策環境。四是完善激勵政策。本著“人才興文”原則,建立“文體工作獎勵基金”,每年評選獎勵一批文化工作功臣,對單項業績突出的文化工作者,也予以適當獎勵,形成尊重文化知識、尊重文化人才、尊重文化創造、尊重文化勞動的社會氛圍,鼓勵文化人才脫穎而出,多作貢獻。五是制定和完善引導支持文化事業單位走向市場,與市場經濟接軌的政策。允許文化事業單位利用行業資源開展有償服務,允許公益性文化設施場所適當面對市場開展經營性活動,既可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又可以拓寬文化服務領域。
4、深化改革,盤活文化人才隊伍。各級文化部門要以改革為動力,自覺適應形勢,不等不靠,在當前人事、財政體制已形成情況下,因地制宜,探索分配制度和內部管理制度改革,較多地采用和引進企業經營機制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盤活文化人才隊伍。
5、整合資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要充分發揮我縣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的文化資源,用好專業文化和民間文化兩種資源,整合文化生產力諸要素,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一是弘揚“女媧文化”,打造女媧品牌;二是唱響生態文化,發展旅游經濟;三是保護開發利用文廟大成殿,讓文物服務經濟;四是發揮文化行業優勢,利用文化人才和陣地開展演藝業、培訓業和文藝會展業,擴大文化影響;五是挖掘搶救我縣特色劇種“竹山高腔”和“黃州點子”、“剪紙”、“皮影”等民間藝術,使之得以傳承并發揚光大。
6、突出重點,扶持龍頭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是文化事業的載體,是發展文化事業的經濟支撐。只有文化產業發展了,文化事業才能形成發展后勁,才能具備自主發展能力,步入良性循環軌道。在文化產業百端待舉,財力有限情況下,當前和“十一五”期間,要突出重點,扶持形成一批龍頭文化產業。一是體育館改造項目。體育館改造是綜合開發現有燈光球場,興建室內體育館,停車場及購物中心等設施,初步預算為826.8萬元,該項目建成后,可以解決我縣沒有一個室內帶看臺的體育場館和文藝演出場所及大型集會活動場所問題,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客觀要求,又興建了一個新型文體產業,增強了文化單位的造血功能。二是完善縣藝術團劇場附屬設施建設。在縣委、縣政府支持下,縣藝術團新劇場已完成維修改造,其附屬配套設施建成后,有利于形成文化活動中心,促進文藝演出業、藝術培訓業等文化產業的興起,需要有關部門給予配合支持。三是完善電影公司文化市場建設??h電影公司2003年吸引民間資本興建文化市場,改造影視廳,開辦興影茶樓,正在探索跳出電影辦文化產業的新途徑,同樣需要有關部門支持。通過扶持重點文化產業,使之產生輻射帶動作用,促進我縣文化產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