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勤 陳國
培建特色產業,找準經濟增長點。為切實解決產業結構不優、塊頭不大、效益不高的現實,加快發展步伐,從鄉情出發,立足山場面積廣闊,林木資源豐富這一資源優勢,著力發展烤煙3000畝,建立以核桃、耳菌為主的林特基地3000畝,發展以山羊為主的草食動物10000只(戶平3只),通過一至兩年努力,全鄉村村都有1至2個穩定的增收產業,戶戶都有1至2個穩定的致富項目。
培植農村致富帶頭人,充分發揮能人效應。農村致富帶頭人是農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為此,全年要集中主要精力抓好這一事關農村工作全局的大事,在種養加、農工貿各個領域和打工、運輸、營銷、服務等各個行業中新培植農村經濟能人200戶,使全鄉農村致富帶頭人總數達到350戶,并使他們一帶十、十帶百、輻射千家萬戶,推動整個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牛鼻子”。
培育市場主體,激活發展潛能。有買無賣、有賣無買,有集無市、有市無集,都不能促進發展。大廟地處鄂陜交界,是兩省三縣八鄉鎮的結合部。從這一實際出發,培育市場主體,真正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政策上引導,資金上扶持,環境上優化,發展以個體、私營為主的民營經濟100戶,激活利用民間資本500萬元,建立從事農副產品購銷的中介組織3至5個,在全鄉范圍內營造內外地業主敢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濃厚氛圍。
培養科技型的干部隊伍,為發展提供人力支撐。該鄉是以農業為主的鄉鎮,農民科技素質不高仍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這就需要干部要適應形勢的發展,改進工作方式,變號召型干部為服務型干部,加強自學,以先進的理論知識武裝頭腦,在掌握農業適用先進技術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民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強化“科技興農”意識,改以前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預為技術指導和信息服務,給他們“傳經授寶”,每戶至少培養1個科技明白人,在全鄉切實形成人人信科學、學科學、用科學,靠科技搞生產,靠科技發家致富的新潮流。(作者系大廟鄉黨委書記、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