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竹山縣委書記 書記
文化生產力是指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以此推動文化自身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能力。當今世界,文化生產力不僅已經成為現代文明、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之一,而且也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更是謀求區域經濟社會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不可逾越的路徑,未來世界的競爭從一定意義上講,將是文化生產力的競爭。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審時度勢,作出了大力發展文化生產力的重大舉措。認真落實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不斷解放和發展竹山文化生產力,繁榮堵河文化,把竹山建成有一定影響度和知名度的文化大縣,為生態水電大縣建設營造輿論氛圍,提供動力源泉,培植競爭優勢,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
一、發展文化生產力,繁榮堵河文化的必要性
翻開紛繁蕪雜的人類歷史長卷,不難發現,水是人類文明繁衍的血液,河流是催生人類文明的搖籃。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漢水是長江最大的支流,堵河又是漢水最長的支流。據歷史典籍記載和現代考證證明,堵河流域及其周邊地區是女媧補蒼天、伏羲畫八卦、神農嘗百草之地。堵河文化就是堵河流域廣大人民在繼承和弘揚遠古創世文化和上庸古文化的基礎上,以堵河流域為核心,整合堵河民間文化,融合異域移民帶來的先進文化,通過世代勞動實踐創造產生、并隨時代發展不斷豐富和發展,對堵河流域及其周邊地區產生深遠影響的地域特色文化。堵河地域人文歷史的特殊性決定了堵河文化在漢民族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堵河文化是歷史留給堵河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堵河文化中的優秀成果,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堵河兒女為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奮斗。發展文化生產力,繁榮堵河文化,既是時代所需要,更是形勢所迫。
1、從發展的目標看,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人類社會的一切發展最終要通過一定的文化手段加以推動,并通過一定的文化形式得到表現。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脫離人或文化背景的發展是一種沒有靈魂的發展。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都把文化的發展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并對文化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力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繁榮堵河文化,既順應了時代要求,切合中央政策,也是我們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力的具體舉措。
2、從已有的發展經驗看,發展地域特色文化是增強區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先進地區的發展實踐充分證明:文化的經濟屬性越強,文化的生命力越強;經濟的文化品位越高,經濟的競爭力越強;文化與經濟的結合越深,地方的發展越快。曲阜打孔子文化牌、麗江打山水文化牌、洛陽打牡丹文化牌等,都是把地域文化與優勢資源結合實現協調發展的最好證明。當前,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融合的趨勢不斷加強,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文化在區域經濟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竹山要想在新一輪發展中贏得競爭優勢,發揮后發優勢,就必須大力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繁榮堵河文化。
3、從竹山的發展實際看,繁榮堵河文化是實現竹山跨越式發展的迫切要求。當前,竹山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重要的轉折時期,建設生態水電大縣,打造信用、平安、和諧竹山,是一項全新的事業,面臨許多機遇和挑戰,迫切需要繼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堅定發展信心,鼓舞群眾斗志,凝聚各方力量,把全縣人民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生態水電大縣建設上來;迫切需要引進先進的外來文化,通過思想文化引導,轉變發展觀念,倡導文明新風,打造文化品牌,樹立開放形象,營造發展環境;迫切需要大力發展文化生產力,培植旅游等新興文化服務產業,促進文化經濟融合,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迫切需要改革文化體制,發展文化事業,提高人口素質,增強科技實力,為跨越式發展增添活力。
二、發展文化生產力,繁榮堵河文化的有利條件
發展文化生產力,繁榮堵河文化,努力構建十堰南部的區域文化中心,唱響堵河文化品牌,增強竹山在區域經濟中的競爭發展能力,我們具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1、豐厚的文化底蘊。堵河流域是堵河文化的核心地域,地處堵河流域中部的竹山縣,因其地緣優勢,得以成為堵河文化之源,集堵河文化之長,受堵河文化的影響也最深。據《康熙字典》和相關史料記載,竹山是創世神話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和伏羲畫五行八卦教化民眾的圣地,境內寶豐女媧山、官渡伏羲傳經洞,以及原始摩崖石刻《伏羲女媧日月雙修圖》都為這些傳說留下了佐證。早在80-100萬年前,早期人類就在此生息繁衍,境內霍山坡新石器遺址銘刻的堵河文明,可與同期的“龍山文化”和“屈家嶺文化”相媲美 。商周時期,庸人的城邑建筑和青銅冶煉技術當時領先,為華夏文明史書寫了燦爛的一頁。歷史上三次移民浪潮,竹山地域文化又廣泛汲取三秦、齊魯、巴蜀、荊楚、吳越、嶺南等周邊文化之長,形成了集北方文化粗獷豪放和南方文化溫婉細膩于一身的秦巴特色文化。在堵河流域,我們的祖先建立過轄現今周邊十八個縣市的上庸古國,踏出了穿越大巴山的古鹽道、古商路,使堵河文化進一步影響到堵河流域周邊地區。現存的堵河文化主要有四大類:一是以創世神話傳說為主的女媧文化,它體現的是一種富于創造、勇于開拓的創新思想和關注蒼生、救世濟難的寬廣胸襟,是堵河文化的核心和本源;二是以上庸古文化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它體現的是一種雖處一隅,敢于做強,勇爭第一的精神品質;三是以竹山高腔、民歌故事、書法繪畫、皮影剪紙、奇石盆景等為代表的堵河民間文化和民風民俗文化,國畫大師袁白濤、剪紙大師余曼白等是其集大成者,官渡民間故事、寶豐彩船民歌、薅草鑼鼓等是其今天仍在廣為流傳的主要樣式,它體現的是一種熱愛故園、熱愛生活、熱愛生命、追求真善美的人文情懷;四是以勞工大律師施洋、首義元勛張振武等為代表的革命傳統文化,它體現的是一種為救國救民赴湯蹈火、勇立潮頭、力挽狂瀾、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英雄氣慨。
2、獨特的區位優勢。竹山地處十堰南部地區中部,八百里堵河貫穿全境,歷史上就是秦巴山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今竹山方城山、田家壩即為古庸國都城和上庸郡守駐地。今天,境內縱橫交錯的305省道和鮑雙路東出長江,西越秦嶺,南通巴蜀,北達漢水,竹山正在成為十堰南部山區的交通中樞和電力輸送中心,有利于我們進一步整合文化資源,促進文化交流,形成區域文化中心。
3、較好的文化品牌。近年來,我們堅持兩手抓、兩手硬,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以“六大工程”為載體的“十星級”文明農戶等系列創建得到中央、省、市委的充分肯定,竹山被定為“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示范點”,并榮獲了“全省宣傳思想工作創新獎”等榮譽稱號,“十星級”成為竹山、也是十堰唱響全國的文化品牌。同時,我們積極繼承和發揚堵河文化,先后成功舉辦了堵河文化節和驢頭峽漂流節,創作出版了《施洋大律師》、《辛亥首義元勛張振武》、《白蓮美教主》、《堵河源》、《煉石補天話竹山》等一大批文化產品,堵河文化正在不斷發揚光大,并逐步為外界所了解;大力發展社會事業,科教文體工作都得到較大發展,這為我們發展文化生產力,繁榮堵河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目前,我們在確保“十星級”品牌常創常新的前提下,正在積極發掘女媧文化,并結合縣內豐富的人文自然景觀和優勢資源,全力推進圣水茶文化、堵河旅游文化、綠松石-寶石文化的發展,開發文化產品,不斷賦予堵河文化以新的內涵。
4、廣泛的群眾基礎。竹山有悠久的文化傳統,群眾酷愛文化,也有追求優秀精神文化的強烈愿望,許多農民能講會唱,放下鋤頭就是民間藝人,這種深深植根于基層群眾和社會生活的文化藝術生命力旺盛,一些外來文化如黃州點子,在其原創地早已失傳,在竹山竟然保存完好。現在流傳的堵河文化,都是廣大群眾世代相傳延習至今,并通過民間故事、彩船民歌等形式在現實生活中得到發揚光大。群眾的廣泛參與極大地促進了鄉鎮文化發展,官渡鎮榮獲了“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寶豐鎮榮獲全省“彩船歌之鄉”榮譽稱號。群眾的廣泛自覺參與,為我們發展竹山文化生產力,繁榮堵河文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發展文化生產力,繁榮堵河文化的初步構想
發展文化生產力,繁榮堵河文化,必須大力弘揚堵河傳統優秀文化,合理吸收外來文化,不斷發展先進文化,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樹立大文化觀念,構建大文化格局,發展大文化經濟,促進大文化事業,始終保持堵河文化的生機與活力。
1、在繼承和創新中弘揚堵河優秀傳統文化。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發展文化生產力,繁榮堵河文化,首先必須對堵河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發掘、搶救、保護。這項工作我們從2001年就已經啟動。目前我們已經在深入民間采風的基礎上,對竹山高腔、黃州點子、民歌、皮影等優秀、瀕危的民間文化,施洋、張振武等先烈事跡,文廟、高家花屋等文物古跡進行搶救、發掘,形成了一批聲像資料,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建成了部分紀念館舍。下一步,我們要充分運用堵河傳統文化樣式,創作貼近時代、貼近群眾生活的新作品,賦予傳統文化以新內容、新生命。重中之重是要發掘與弘揚“女媧文化”。“女媧文化”是堵河文化的核心,其造人創世壯舉和拯救蒼生精神對于鼓舞我們開創生態水電大縣和全面小康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其文化內涵也最能體現竹山人民的精神。近年來,女媧文化的影響不斷擴大,全國各地有十幾個地方紛紛爭打女媧品牌。我縣因《康熙字典》、五代杜光庭的《錄異記》、明代徐道的《神仙全卷》等歷史典籍中有明確記載:女媧煉石補天處在今竹山縣女媧山,女媧補天彩石就是竹山女媧山盛產的世界稀有珍貴寶石--綠松石。故在培植女媧品牌上具有其它地方無可比擬的優勢,但由于我們起步晚,女媧文化沒有得到較好利用。目前,我們正在著手女媧文化的發掘、收集、整理工作,并于有關學術權威及民俗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達成了合作研究開發竹山女媧文化的意向,整理出版女媧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