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網消息 春風吹醒了萬物,春雨滋潤了大地,乘著和煦的陽光,竹山縣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中邁出了堅定步伐。近年來,竹山縣圍繞創建省級森林城市這個主題,在“綠色發展”上做文章,在“機制創新”上下功夫,全民動員,全域綠化,多措并舉,綜合施策、扎實推進創森工作。
與造林綠化相結合。該縣以創建省級“森林城市”為目標,以綠滿竹山行動為主體,以精準滅荒為支撐、以退耕還林和天保擴面為抓手,大力推進造林綠化。2016年,全縣提前一年完成綠滿竹山造林綠化面積64582畝;2017年,全縣完成綠化造林23100畝;2018年,計劃完成營造林12.13萬畝,全面完成精準滅荒和新一輪退耕還林工作、扎實開展綠色行動。統籌推進生態廊道,四旁綠化、水岸綠化、道路綠化、立體綠化和景觀綠化,不斷提高城市綠化水平。搶抓春季有利時機,全面啟動造林綠化,掀起春季植樹造林的新高潮。造管結合、依法治林、全面加強資源管護工作、牢牢守住發展的生態底線。2018年計劃完成天然林管護202.91萬畝,完成森林撫育4.17萬畝。通過扎實推進國土綠化工作,呈現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活立木蓄積量三個重要生態指標穩步增長的良好局面。
與鄉村振興相結合。該縣以創建省級“森林城市”為載體,以綠色示范村創建為抓手,全力打造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帶動城鄉綠色融合。這幾年來,竹山縣大力發展庭院經濟,積極引導城鄉居民房前屋后栽植櫻桃、桃樹、杏樹、梅樹、板栗、核桃等經濟林果苗木,美化農家庭院的環境。與此同時做好鄉(村)河道綠化和公共區域綠化、由點及面,連線成網,對通村公路兩旁樹木實行補植,全面提高鄉村綠化質量,加快建設綠色示范村。截至目前,該縣上庸鎮、官渡鎮已成功創建為省級森林城鎮,潘口鄉懸鼓洲村等15個村創建為湖北省綠色示范村,全縣已有2個鄉鎮、44個村分別獲得省級森林城鎮、綠色示范鄉村稱號。2018年計劃再創建1個省級森林城鎮,20個省級綠色示范村。
與精準扶貧相結合。該縣高度重視精準扶貧,把創森工作同脫貧攻堅主線相結合,以精準扶貧引領創森工作開展,印發了《竹山縣林業助推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因地制宜,支持貧困戶發展茶葉、食用菌、核桃等林業產業,促使更多人民享受綠色發展成果。用項目真扶貧。2017年將4.77萬畝新一輪退耕還林、127.91萬畝生態公益林補償、1萬畝新建耳菇林、1萬畝核桃基地規范化管理等項目重點向貧困村、貧困人口傾斜,落實貧困人員生態護林員1413人。以政策促脫貧。對所有符合退耕還林政策的茶葉基地,做到應納盡納,提高各類主體和貧困農民發展茶葉的積極性,讓荒山上披綠裝。對貧困戶,采取免費提供樹苗的方式進行庭院綠化,扶持貧困戶綠化致富。
與林業產業發展相結合。該縣以創建“省級森林城市”為手段、注重發揮林業產業的帶動作用、使綠色成為竹山發展的底色,扎實推進茶葉、肚倍、核桃、竹子、耳菇林、中藥材、林下經濟和森林旅游等林特產業發展。全力做大做強產業基地。2017年,投資150萬元新發展耳菇林基地1萬畝,完成以核桃為主的林特基地管理10萬多畝。全縣林特產業基地面積已達到79.3萬畝。鼓勵支持廣大農民建設小果園、小花園、景觀園,發展家庭林場和鄉村旅游,已發展桃、李、杏、桔等小林果3000多畝。2017年實現林業總產值22.8億元,同比增長18%,發展壯大第三產業。圍繞堵河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建設,充分利用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和森林公園的優質資源,引導企業、林農立體開發森林資源,融入森林游憩、休閑、度假、療養、保健、運動、養老等健康服務新理念,大力發展森林康養業、林業生態旅游,使城鄉居民共享創森成果。
與生態文化建設相結合。竹山縣在全面推進綠化工作的同時,注重加強森林文化宣傳工作。廣泛開展“五邊”綠化和關注森林的宣傳教育活動,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關注森林、關注生態、關注林業”的良好氛圍,樹立“生態文明以林為先、大美竹山從林開始”的意識。注重加強生態道德基地建設,廣泛開展以保護森林、保護生態、保護古樹名木、保護野生動植物、節能減排等為主題的生態道德教育活動,弘揚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創新義務植樹盡責形式,通過植紀念樹、造紀念林、認種認養綠地樹木、營造碳匯林等多種途徑,營造全社會愛綠、植綠、護綠的良好氛圍,夯實綠化和森林城市建設的群眾基礎。(程平 孫海鑫)
與造林綠化相結合。該縣以創建省級“森林城市”為目標,以綠滿竹山行動為主體,以精準滅荒為支撐、以退耕還林和天保擴面為抓手,大力推進造林綠化。2016年,全縣提前一年完成綠滿竹山造林綠化面積64582畝;2017年,全縣完成綠化造林23100畝;2018年,計劃完成營造林12.13萬畝,全面完成精準滅荒和新一輪退耕還林工作、扎實開展綠色行動。統籌推進生態廊道,四旁綠化、水岸綠化、道路綠化、立體綠化和景觀綠化,不斷提高城市綠化水平。搶抓春季有利時機,全面啟動造林綠化,掀起春季植樹造林的新高潮。造管結合、依法治林、全面加強資源管護工作、牢牢守住發展的生態底線。2018年計劃完成天然林管護202.91萬畝,完成森林撫育4.17萬畝。通過扎實推進國土綠化工作,呈現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活立木蓄積量三個重要生態指標穩步增長的良好局面。
與鄉村振興相結合。該縣以創建省級“森林城市”為載體,以綠色示范村創建為抓手,全力打造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帶動城鄉綠色融合。這幾年來,竹山縣大力發展庭院經濟,積極引導城鄉居民房前屋后栽植櫻桃、桃樹、杏樹、梅樹、板栗、核桃等經濟林果苗木,美化農家庭院的環境。與此同時做好鄉(村)河道綠化和公共區域綠化、由點及面,連線成網,對通村公路兩旁樹木實行補植,全面提高鄉村綠化質量,加快建設綠色示范村。截至目前,該縣上庸鎮、官渡鎮已成功創建為省級森林城鎮,潘口鄉懸鼓洲村等15個村創建為湖北省綠色示范村,全縣已有2個鄉鎮、44個村分別獲得省級森林城鎮、綠色示范鄉村稱號。2018年計劃再創建1個省級森林城鎮,20個省級綠色示范村。
與精準扶貧相結合。該縣高度重視精準扶貧,把創森工作同脫貧攻堅主線相結合,以精準扶貧引領創森工作開展,印發了《竹山縣林業助推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因地制宜,支持貧困戶發展茶葉、食用菌、核桃等林業產業,促使更多人民享受綠色發展成果。用項目真扶貧。2017年將4.77萬畝新一輪退耕還林、127.91萬畝生態公益林補償、1萬畝新建耳菇林、1萬畝核桃基地規范化管理等項目重點向貧困村、貧困人口傾斜,落實貧困人員生態護林員1413人。以政策促脫貧。對所有符合退耕還林政策的茶葉基地,做到應納盡納,提高各類主體和貧困農民發展茶葉的積極性,讓荒山上披綠裝。對貧困戶,采取免費提供樹苗的方式進行庭院綠化,扶持貧困戶綠化致富。
與林業產業發展相結合。該縣以創建“省級森林城市”為手段、注重發揮林業產業的帶動作用、使綠色成為竹山發展的底色,扎實推進茶葉、肚倍、核桃、竹子、耳菇林、中藥材、林下經濟和森林旅游等林特產業發展。全力做大做強產業基地。2017年,投資150萬元新發展耳菇林基地1萬畝,完成以核桃為主的林特基地管理10萬多畝。全縣林特產業基地面積已達到79.3萬畝。鼓勵支持廣大農民建設小果園、小花園、景觀園,發展家庭林場和鄉村旅游,已發展桃、李、杏、桔等小林果3000多畝。2017年實現林業總產值22.8億元,同比增長18%,發展壯大第三產業。圍繞堵河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建設,充分利用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和森林公園的優質資源,引導企業、林農立體開發森林資源,融入森林游憩、休閑、度假、療養、保健、運動、養老等健康服務新理念,大力發展森林康養業、林業生態旅游,使城鄉居民共享創森成果。
與生態文化建設相結合。竹山縣在全面推進綠化工作的同時,注重加強森林文化宣傳工作。廣泛開展“五邊”綠化和關注森林的宣傳教育活動,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關注森林、關注生態、關注林業”的良好氛圍,樹立“生態文明以林為先、大美竹山從林開始”的意識。注重加強生態道德基地建設,廣泛開展以保護森林、保護生態、保護古樹名木、保護野生動植物、節能減排等為主題的生態道德教育活動,弘揚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創新義務植樹盡責形式,通過植紀念樹、造紀念林、認種認養綠地樹木、營造碳匯林等多種途徑,營造全社會愛綠、植綠、護綠的良好氛圍,夯實綠化和森林城市建設的群眾基礎。(程平 孫海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