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前夕,官渡鎮碧空如洗。驢頭山下,筆者一行來到田間地頭,看鄉村美景,聽脫貧故事——
一份地賺三份錢
“工錢一人一天100,土地流轉租金一畝300,還有入股分紅……”官渡鎮桃園村1組村民龐昌恒算著去年的收入,笑開了花。
龐昌恒今年50歲,妻子體弱多病,兒子尚未成家。2016年,龐昌恒把8畝多地流轉給當地的俊杰奇異果種植合作社,并以土地作股參與分紅,夫妻二人平日在合作社打工。“靠一份地掙三份錢,‘窮帽子’不愁摘不掉!”
2015年以來,該鎮大力推廣“政府+合作社+基地+農戶” 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圍繞“一主兩輔三特”產業布局,組織農戶加入小水果、畜牧、蔬菜、煙葉等專業合作社,農民生產實現了從“孤軍奮戰”向“集團作戰”的轉移。目前,15家股份合作制經濟組織已覆蓋全鎮,500余名群眾走上脫貧致富路。
“豆腐”老漢成“明星”
“這老爺子是我們這里的‘明星’,70多歲了,自食其力脫了貧。”農家樂老板李光翠說話間,一位老人挑著豆腐進來了。只見他動作利索,精神抖擻。
老人名叫蘭善清,今年71歲,桃園村5組人,妻子偏癱,老兩口的房屋在大山頂上。2016年,官渡鎮黨委書記張偉成為他制定了脫貧方案:利用山場優勢養雞2000只,依靠傳統手藝打豆腐賣。
去年,蘭善清靠賣豆腐月均純收入1000多元,養雞一年純收入5萬多元,順利脫貧。如今,蘭善清已經搬離了山頂,住到了波魚溝集中安置點。
“挖山人”變“種樹人”
走進該鎮馬峪河村5組的漆樹種植基地,10余名工人正在清理地里雜草。林下套種的魔芋長勢喜人,綠油油一片。
40歲的基地主人——眾心萬畝生態魔芋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帥東喜上眉梢, 1000畝生漆和魔芋還未進入豐產期,每年都能為他帶來100余萬收入。
殊不知,帥東曾是當地有名的“挖山人”,如今卻轉身變成了“植樹人”。
2014年,帥東將經營多年、價值八百余萬元的鐵礦關閉,回到家鄉馬峪河村,流轉土地1000畝種漆樹、種魔芋。如今,他的合作社已成為“綠色銀行”,豐產后年產值300萬左右,可帶動當地20多戶貧困戶戶均年增收萬余元。
在官渡,像帥東這樣從消費生態到發展生態的人不在少數。中場村的郭銘曾開辦采砂廠。2016年,他投入了180多萬元,在馬峪河村建起了標準化魔芋基地300畝。30多戶貧困戶在他的帶動下“借地生財”,戶均年增收2萬多元。(李永芳 陳元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