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網消息 6月1日上午,官渡鎮桃園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的會議室里人頭攢動。
來自桃園村的黨員、群眾代表、退休村干部等40余人把會議室擠得滿滿當當,“當前精準扶貧進入攻堅期,桃園的發展也進入了變革期,我們希望通過此次塘約道路帶來的‘頭腦風暴’,找到破局桃園發展的‘靈丹妙藥’。”該村書記張佑德說。
10點整,在完成支部主題黨日規定動作之后,這場關于“學習塘約經驗,探索桃園模式”的專題討論活動正式開鑼。
“張書記,塘約經驗到底是什么?”群眾代表史國賢率先提問。
“‘塘約經驗’的根本是強化基層組織建設,關鍵是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基礎是激發內生動力。通過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實施‘村社一體、合股聯營’發展模式,把老百姓組織起來,激活發展的內生動力,使塘約走上跨越發展的康莊大道。”該鎮黨委書記張偉成解釋說。
“桃園可以復制和創新塘約經驗嗎?”作為黨員創業能人的皮興國緊跟著提問。
“桃園村當前有四大優勢:一是區位優勢明顯,我村位于官渡鎮南部,距離集鎮15公里,整個村都順著242國道一字擺開,處于武陵峽景區入口;二是資源優勢明顯,境內山水人文資源豐富,武陵峽、驢頭山、堵河碧水、游步道、觀景臺和官渡民歌等旅游要素俱全,五一、端午小長假期間游客絡繹不絕;三是產業優勢明顯,截至目前全村共發展煙葉1000畝,獼猴桃500畝,標準化獼猴桃采摘園1個,桫欏250畝,旅游商品豐富;四是民風優勢明顯,桃園村群眾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是有目共睹的。”桃園村書記張佑德掰著手指頭列道,“我們村旅游產業基本配套,山水人文優勢明顯,具備借鑒塘約經驗的基礎,完全可以走一條屬于桃園的鄉村旅游道路。”
“汲取塘約經驗,發展鄉村旅游,桃園下一步該怎么辦?”退休的老村書記明道金問道。
“桃園的發展必須要實行“一二三四”模式,一是成立村委會組建一個桃園村旅游專業合作社;二是整合山水旅游資源和官渡民歌人文資源;三是建立人才隊伍基地、產品轉化商品基地、合作社服務中心三大基地;四是充分發揮支部的凝聚力、戰斗力、感召力和向心力四大力量。”該鎮黨委書記張偉成接過話頭說,“鎮政府出資成立一個游客服務中心,內設餐飲部、客房部、民俗文化表演部、導游部等部門,管理使用權交給村上,實行統一入社、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分紅模式,組建老年協會、建筑隊、民俗文化表演隊、廚師隊、導游隊等隊伍,切實發揮作用,著重解決脫貧戶扶上馬送一程問題。”
“合作社由誰來牽頭?”“服務中心可以對外承包嗎?”“統一管理由誰來管理?”……
問得坦率,答得真誠。接近3個小時的討論中,與會的黨員和代表以“塘約經驗”為模板,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溝通的方式刮起“頭腦風暴”,用新的理念探討桃園新的發展模式,齊心協力打造“醉美桃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