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有一種力量讓你感動,有一份情感讓你動容。在建設文明富饒竹山征程中,有一批勞動者和勞模,他們扎根上庸大地,在一線默默奉獻,他們是時代的領跑者,更是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主力軍。為了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彰顯新時期勞動者風采,引領和激勵廣大干部群眾立足崗位為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奉獻。本報今日起推出“勞動者風采”專欄,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宣傳報道各級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及廣大一線勞動者。敬請關注!

6月25日中午,在溢水鎮廟梁村5組,一位鄉村醫生來到腿部長腫瘤時常出大出血的患者賈德紅家,為他止血治療,患者出血部位散發出因惡心的腥味,讓在邊上觀看的2位村民當場都嘔吐了。但這位醫生卻全然不顧這些,為患者認真清創和治療。他就是,溢水鎮陳家鋪村中心衛生室醫生王煥云。
甘當鄉親的守護衛士
1976年王煥云高中畢業后曾當過民辦教師。其間,當地鄉親因病致貧的現實刺激了他,反復思考后,他改行開始了鄉村醫生生涯。經過刻苦學習和培訓,他掌握了中西醫看病的基本技能,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今年5月中旬的中旬一村民帶信說,天橋村96歲蔡本紅老人病了,讓他去看看,他立即身背急救箱,騎著摩托車趕到蔡本紅家為其治療,看到老人身邊沒有人照料,還幫助老人做飯,將飯菜送到老人手中后,他才離開。蔡本紅感動地說:“這幾年,王大夫待我真如兒女一樣親。”村里及周邊只要有病人打電話說一下,他都不管什么時間,都第一時間趕到。
王煥云在陳家鋪村中心衛生室擔任村醫生20多年來,先后為貧困戶、五保戶墊付藥費10多萬元,僅今年就墊付6000多元。
把關愛灑進艾滋患者心頭
王煥云是我縣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的發現者,又是艾滋病防治一線的工作者。2000年7月,陳家鋪衛生室來了一名40多歲的男子,皮膚潰爛,高燒不止。王煥云針對其咳嗽、氣喘、胸痛等癥狀,治療了兩天,不見好轉。想到患者還有盜汗、乏力、消瘦等問題,便建議他到縣防疫站檢查。細心的王煥云根據從報紙、電視上了解的有關知識,懷疑“怪病”很可能是艾滋病。他通過調查發現,附近還有幾個村的農民到河南賣過血,他立即將情況報告給鎮衛生院。縣疾控中心聞訊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確診該患者得了艾滋病。在以后縣疾控中心組織的普查中,又陸續發現多例艾滋病病人。
“當時村民對艾滋病的認識,僅限于知道非洲有些國家整村的人死于這種絕癥。所以,害怕是不可避免的。”王煥云回憶那時的情況說道。王煥云也曾經恐懼過、猶豫過,但他很快平靜,并第一個自愿站出來,進入防艾第一線。他積極給當地老百姓作健康教育宣傳,親自為艾滋患者轉發國家免費提供的抗病毒藥物,做健康檢查,并及時向衛生院反饋艾滋病人的治療情況。
為適應艾滋病防治的需要,2003年我縣成立“溫馨家園”,王煥云主動擔起園長的重任。“溫馨家園”成立后,艾滋病患者每周來領取藥物時,王煥云總是不厭其煩地詢問每個人的服藥情況,對未規范服藥人員及時講明方法、劑量、品種。為觀察艾滋病患者的身體情況、評價服藥效果,患者還要每3個月一次到“溫馨家園”進行免費體檢及CD4檢測。為提高患者防治知識知曉率,保證抗病毒治療效果,了解艾滋病家庭生活、生產情況,每半年縣疾控中心都到“溫馨家園”開展防艾知識培訓暨感染者及其配偶面對面交流活動。逢到此時,王煥云總是耐心地講解防治知識,規勸患者堅持正規服藥及堅持使用安全套。
有一對艾滋病夫妻,丈夫耳聾,二人均已發病,于2005年開始抗病毒治療。治療初期,二人不能耐受藥物副反應,均未規范服藥,訪視時王煥云發現了這一情況。他考慮到這夫妻倆人理解問題能力有限,干脆在患者家住了一周,每天將應該服用的藥用紙包好,教他們如何服用就可以減輕副作用。幾天后,副反應消失了,患者也熟悉了服藥方法,王煥云笑著走了。“溫馨家園”沒有辦公經費,設備簡陋,為了順利開展工作,縣疾控中心給他配了電話、傳真機、電腦、摩托車等。設備更新了,工作更忙了,但消耗的費用怎么辦?王煥云總是默默承受。有人問:“王醫生,你一天到晚都和艾滋病打交道,又危險,又貼錢,有啥干頭?”他說:“從患者的眼神里,從他們和我的談話中我知道,只有在這里,他們才感到溫暖,才覺得自己是正常人。我能得到這些我知足。”
在十多年的防艾工作中,他把艾滋病感染者當親人,為他們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和生活幫助。在他的努力下,艾滋病患者得到救治,艾滋家庭得到幫扶,我縣形成對艾滋無恐懼、無歧視的良好氛圍,被譽為“山村飄動的紅絲帶”。(苗東升 沈宏祥)

6月25日中午,在溢水鎮廟梁村5組,一位鄉村醫生來到腿部長腫瘤時常出大出血的患者賈德紅家,為他止血治療,患者出血部位散發出因惡心的腥味,讓在邊上觀看的2位村民當場都嘔吐了。但這位醫生卻全然不顧這些,為患者認真清創和治療。他就是,溢水鎮陳家鋪村中心衛生室醫生王煥云。
甘當鄉親的守護衛士
1976年王煥云高中畢業后曾當過民辦教師。其間,當地鄉親因病致貧的現實刺激了他,反復思考后,他改行開始了鄉村醫生生涯。經過刻苦學習和培訓,他掌握了中西醫看病的基本技能,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今年5月中旬的中旬一村民帶信說,天橋村96歲蔡本紅老人病了,讓他去看看,他立即身背急救箱,騎著摩托車趕到蔡本紅家為其治療,看到老人身邊沒有人照料,還幫助老人做飯,將飯菜送到老人手中后,他才離開。蔡本紅感動地說:“這幾年,王大夫待我真如兒女一樣親。”村里及周邊只要有病人打電話說一下,他都不管什么時間,都第一時間趕到。
王煥云在陳家鋪村中心衛生室擔任村醫生20多年來,先后為貧困戶、五保戶墊付藥費10多萬元,僅今年就墊付6000多元。
把關愛灑進艾滋患者心頭
王煥云是我縣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的發現者,又是艾滋病防治一線的工作者。2000年7月,陳家鋪衛生室來了一名40多歲的男子,皮膚潰爛,高燒不止。王煥云針對其咳嗽、氣喘、胸痛等癥狀,治療了兩天,不見好轉。想到患者還有盜汗、乏力、消瘦等問題,便建議他到縣防疫站檢查。細心的王煥云根據從報紙、電視上了解的有關知識,懷疑“怪病”很可能是艾滋病。他通過調查發現,附近還有幾個村的農民到河南賣過血,他立即將情況報告給鎮衛生院。縣疾控中心聞訊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確診該患者得了艾滋病。在以后縣疾控中心組織的普查中,又陸續發現多例艾滋病病人。
“當時村民對艾滋病的認識,僅限于知道非洲有些國家整村的人死于這種絕癥。所以,害怕是不可避免的。”王煥云回憶那時的情況說道。王煥云也曾經恐懼過、猶豫過,但他很快平靜,并第一個自愿站出來,進入防艾第一線。他積極給當地老百姓作健康教育宣傳,親自為艾滋患者轉發國家免費提供的抗病毒藥物,做健康檢查,并及時向衛生院反饋艾滋病人的治療情況。
為適應艾滋病防治的需要,2003年我縣成立“溫馨家園”,王煥云主動擔起園長的重任。“溫馨家園”成立后,艾滋病患者每周來領取藥物時,王煥云總是不厭其煩地詢問每個人的服藥情況,對未規范服藥人員及時講明方法、劑量、品種。為觀察艾滋病患者的身體情況、評價服藥效果,患者還要每3個月一次到“溫馨家園”進行免費體檢及CD4檢測。為提高患者防治知識知曉率,保證抗病毒治療效果,了解艾滋病家庭生活、生產情況,每半年縣疾控中心都到“溫馨家園”開展防艾知識培訓暨感染者及其配偶面對面交流活動。逢到此時,王煥云總是耐心地講解防治知識,規勸患者堅持正規服藥及堅持使用安全套。
有一對艾滋病夫妻,丈夫耳聾,二人均已發病,于2005年開始抗病毒治療。治療初期,二人不能耐受藥物副反應,均未規范服藥,訪視時王煥云發現了這一情況。他考慮到這夫妻倆人理解問題能力有限,干脆在患者家住了一周,每天將應該服用的藥用紙包好,教他們如何服用就可以減輕副作用。幾天后,副反應消失了,患者也熟悉了服藥方法,王煥云笑著走了。“溫馨家園”沒有辦公經費,設備簡陋,為了順利開展工作,縣疾控中心給他配了電話、傳真機、電腦、摩托車等。設備更新了,工作更忙了,但消耗的費用怎么辦?王煥云總是默默承受。有人問:“王醫生,你一天到晚都和艾滋病打交道,又危險,又貼錢,有啥干頭?”他說:“從患者的眼神里,從他們和我的談話中我知道,只有在這里,他們才感到溫暖,才覺得自己是正常人。我能得到這些我知足。”
在十多年的防艾工作中,他把艾滋病感染者當親人,為他們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和生活幫助。在他的努力下,艾滋病患者得到救治,艾滋家庭得到幫扶,我縣形成對艾滋無恐懼、無歧視的良好氛圍,被譽為“山村飄動的紅絲帶”。(苗東升 沈宏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