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期間,我縣繼續貫徹“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方針,工農業生產出現新的躍進形式。
農業上,首先,農業水利化建設穩步推進。四五期間興建小型農田水利1200處,水輪泵站80處,機電排灌20處,增加蓄水2983萬方,保證了平均每戶農民有一畝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當家地。其次,農業電氣化發展迅速,農村大小電站達到85處,發電量7845瓦,部分公社實現加工脫粒電動化,照明電燈化。然后,農村機械化成效顯著。四五期間發展拖拉機918臺,柴油機1974臺,共建立11個區農機修配站和94個公社修配網點,為農業機械化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保障。最后,農業化肥化得到初步發展,建設了一座年產3000的化肥廠。農業“四化”的發展帶來了農業生產的大躍進,1975年,我縣糧食產量達到20108萬斤,棉花產量達到2908擔,油料作物產量達到30667擔,順利完成四五計劃,但農業發展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田間管理不及時,荒草比較嚴重;抗災能力不強,部分農作物單產還是比較低;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均衡,部分公社機械化還是空白等問題。
工業方面,1975年工業總產值實際完成678.53萬元,為計劃的101.84%。總體上看,全縣工業生產發展較好,但還是存在技術不過關,產品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基本建設得到了重視,1975年計劃投資296.9萬元,實際完成323.22萬元,為計劃的108.4%。對磚、瓦、灰、砂、石等地方建設材料的生產和使用進行了合理的分配,確保了重點項目的建設。物資供應上面本著支農優先的原則,積極組織貨源,保證農業物資和計劃內重點項目需用物資的及時供應,但仍存在物資供應量少,不能滿足建設需要的問題。財貿上仍然貫徹“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加強商品流通,積極組織貨源,保障農藥、化肥、小農具等生產資料的供應和資金的投放。
最后,農村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受到了重視。在農村廣泛開展宣傳毛澤東思想,普及農村廣播網,醫療工作的重點也逐漸向農村轉移,提高赤腳醫生數量,積極發展中醫。




農業上,首先,農業水利化建設穩步推進。四五期間興建小型農田水利1200處,水輪泵站80處,機電排灌20處,增加蓄水2983萬方,保證了平均每戶農民有一畝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當家地。其次,農業電氣化發展迅速,農村大小電站達到85處,發電量7845瓦,部分公社實現加工脫粒電動化,照明電燈化。然后,農村機械化成效顯著。四五期間發展拖拉機918臺,柴油機1974臺,共建立11個區農機修配站和94個公社修配網點,為農業機械化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保障。最后,農業化肥化得到初步發展,建設了一座年產3000的化肥廠。農業“四化”的發展帶來了農業生產的大躍進,1975年,我縣糧食產量達到20108萬斤,棉花產量達到2908擔,油料作物產量達到30667擔,順利完成四五計劃,但農業發展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田間管理不及時,荒草比較嚴重;抗災能力不強,部分農作物單產還是比較低;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均衡,部分公社機械化還是空白等問題。
工業方面,1975年工業總產值實際完成678.53萬元,為計劃的101.84%。總體上看,全縣工業生產發展較好,但還是存在技術不過關,產品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基本建設得到了重視,1975年計劃投資296.9萬元,實際完成323.22萬元,為計劃的108.4%。對磚、瓦、灰、砂、石等地方建設材料的生產和使用進行了合理的分配,確保了重點項目的建設。物資供應上面本著支農優先的原則,積極組織貨源,保證農業物資和計劃內重點項目需用物資的及時供應,但仍存在物資供應量少,不能滿足建設需要的問題。財貿上仍然貫徹“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加強商品流通,積極組織貨源,保障農藥、化肥、小農具等生產資料的供應和資金的投放。
最后,農村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受到了重視。在農村廣泛開展宣傳毛澤東思想,普及農村廣播網,醫療工作的重點也逐漸向農村轉移,提高赤腳醫生數量,積極發展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