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網消息 我縣溢水鎮村醫王煥云入選“中國好人榜”8月份候選人(助人為樂類121號),歡迎為他投票。點擊投票
王煥云:山村飄動的紅絲帶
王煥云,男,1961年出生,竹山縣溢水鎮陳家鋪村醫生。
在竹山縣西部一邊遠山村,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身背急救箱,腳踏自行車,來去匆匆,風塵仆仆的身影,他就是該村村醫,“溫馨家園”園長——竹山縣防“艾”第一人王煥云。
立志學醫 心系鄉親
1981年王煥云初中畢業后在家待業,幫助家里參加生產隊集體勞動,當時隊上有不少病人不能出工,家庭收入少,生活困難,有病無錢治,苦不堪言。王煥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經過長時間的思考琢磨,感到真正能夠幫助鄉親們的莫過于從醫。征得父母同意后,他毅然拜當地衛生所有名的老中醫謝某為師,背記藥性、湯歌、脈決,熟讀《醫宗金鑒》、《金匱要略》,打下堅實的中醫學理論基礎。三年后學有所成,被生產大隊錄用為赤腳醫生。在實踐中,他學會了針灸、草藥,參加了縣衛生局舉辦的鄉村醫生培訓班,對西醫的治療方法有了基本了解。他多次進入深山老林尋找數十種中草藥,為當地群眾治好了多種疾患。
為給病人看病,村間的溝溝坎坎,他不知道跑了多少遍,不論白天黑夜,天晴下雨,不論貧富貴賤,親疏遠近,只要有人找他出診,從未推遲過。慢慢地,鄰近村的病人慕名前來找他看病。在這里只要聽說有人病了,大人小孩都會說:“找王醫生”。
捕捉疫情 敢于發現
2001年7月中旬,該村五組一村民因感冒、發熱,請王煥云診治,在詢問和診斷過程中,發現其咳嗽、氣喘、胸痛、盜汗、乏力、消瘦,王煥云為他治療兩天病情不見好轉,建議他到縣防疫站檢查是否患了結核病或其它傳染病。這位病人私自跑到其他醫院又按感冒治療一周,病情逐漸加重,后又回家請王煥云治療。根據病人自述曾有賣血史,王煥云聯想到鎮衛生院培訓過和電視、報紙上報道過的“艾滋病”,懷疑他是單采血漿感染了艾滋病。于是將情況及時報告給鎮衛生院,衛生院通過進一步調查將情況上報到縣疾控中心,最后經縣疾控中心通過抽血送檢確認該患者為艾滋病患者。就是因為這一信息引起了縣疾控部門的高度重視,隨后派工作組在該村進行普查,又相繼發現幾位病人。這一驚人的發現,在王煥云心中引起了強烈的震撼。他一方面為村民們不幸染上艾滋病感到痛心,為村民不清楚艾滋病是怎樣一個“怪物”而出現的恐慌情緒感到擔憂;一方面默默地搞起了調查,因為他知道附近還有幾個村許多青壯年農民九十年代都曾到河南等地賣過血,他及時將這一數據通過衛生院報告給了縣疾控中心,在以后縣疾控中心組織的普查中,又陸續發現多例病人。
關愛生命 勇于奉獻
王煥云深深地知道,在經濟文化相對封閉的山村,發現艾滋病,無異于在山村投擲了一枚重磅炸彈。許多老百姓唯恐避之不及,對那些艾滋病感染者而言,冷落、歧視,不被理解,被拋棄,心理的摧殘遠遠大于艾滋病的本身。關愛艾滋病患者,使村民對艾滋病防治知識得以了解,對防治艾滋病工作尤為重要。說實話,他也是人,最初他和他家人也有對艾滋病魔的恐慌和不安,也有怕被感染的擔心和顧慮。但為了醫生這份職業的責任和義務,為了父老鄉親的厚望,他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戰勝了自我,說服了家人。毅然義不容辭的投入到一線,主動承擔起這項艱巨的任務。首先上在艾滋病健康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利用村組召開群眾會的機會,他給農民講艾滋病的防治知識,借助縣疾控中心下鄉搞基線調查,他參與到各家各戶宣傳艾滋病防治知識,指導鄉親采取干預措施。部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得知自己患上了艾滋病后,悲觀、失望,情緒低落,萌生了輕生的念頭。他心急如焚,一邊上門耐心細致地為他們講解,增強他們生活的信心,一邊向上級反映。在他的耐心開導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這些患者得到了免費抗病毒治療,各項關愛救助措施得到了全面落實。修建的“溫馨家園”,真正使他們感到家庭般的溫暖,定期不定期為他們送來現金、大米、衣物和真情的話語,使他們充分感受到了人間的真情。在此期間,王煥云更是馬不停蹄,每周為他們送藥上門,講解服藥方法,督促病人服藥,掌握各種副反應,并及時給鎮衛生院反饋。山村的溝溝岔岔,一山一水,無不布滿王煥云的足跡,真情終于換得這些患者情緒穩定,笑口常開,一味地夸口“是王煥云醫生給了我們生存的希望”。
在“防艾”的日子里,王煥云每月有20天的時間都與艾滋病人生活在一起,稍有不慎自己就有被感染的危險,他的親人朋友及鄰居經常勸他:“那是國家的事,你瞎摻乎,染上艾滋病你劃得著?”他總是語重心長地給他們作解釋工作,一方面向他們告知艾滋病不會通過日常普通生活接觸被感染,不要孤立、疏遠艾滋病人;另一方面大力宣傳關愛艾滋病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他就是這樣勇敢地同艾滋病病人生活在一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著反歧視宣傳的動人篇章,為關愛那些不幸的人們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熱血,不圖名利,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甘于奉獻,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與政府、醫療機構之間加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他沒有進過高等學府,卻能妙手回春;他未接受過正規的職業道德培訓,卻能澤被群生;他沒有三頭六臂,卻承擔起了偉大的事業;他沒有豪言壯語,卻實現了與艾滋病人“心連心”的零距離接觸。王煥云的忘我奉獻和恒久的堅持,讓其成為竹山縣人民心中“星光閃閃”的道德楷模,2011年12月,王煥云被授予竹山縣首屆愛崗敬業道德模范;2013年9月,中央電視臺將王煥云推為2013年度“尋找最美鄉村醫生”候選人之一,并對其事跡進行跟蹤采訪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影響。1月27日,央視聯合中宣部、中央文明辦、中華醫學會等部門主辦的“尋找最美鄉村醫生”大型公益活動正式揭曉最美鄉村醫生名單,王煥云位列其中,并受邀出席了頒獎典禮,他的事跡還先后被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科教頻道、湖北日報、十堰日報等重要媒體刊播報道。
王煥云:山村飄動的紅絲帶

王煥云,男,1961年出生,竹山縣溢水鎮陳家鋪村醫生。
在竹山縣西部一邊遠山村,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身背急救箱,腳踏自行車,來去匆匆,風塵仆仆的身影,他就是該村村醫,“溫馨家園”園長——竹山縣防“艾”第一人王煥云。
立志學醫 心系鄉親
1981年王煥云初中畢業后在家待業,幫助家里參加生產隊集體勞動,當時隊上有不少病人不能出工,家庭收入少,生活困難,有病無錢治,苦不堪言。王煥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經過長時間的思考琢磨,感到真正能夠幫助鄉親們的莫過于從醫。征得父母同意后,他毅然拜當地衛生所有名的老中醫謝某為師,背記藥性、湯歌、脈決,熟讀《醫宗金鑒》、《金匱要略》,打下堅實的中醫學理論基礎。三年后學有所成,被生產大隊錄用為赤腳醫生。在實踐中,他學會了針灸、草藥,參加了縣衛生局舉辦的鄉村醫生培訓班,對西醫的治療方法有了基本了解。他多次進入深山老林尋找數十種中草藥,為當地群眾治好了多種疾患。
為給病人看病,村間的溝溝坎坎,他不知道跑了多少遍,不論白天黑夜,天晴下雨,不論貧富貴賤,親疏遠近,只要有人找他出診,從未推遲過。慢慢地,鄰近村的病人慕名前來找他看病。在這里只要聽說有人病了,大人小孩都會說:“找王醫生”。
捕捉疫情 敢于發現
2001年7月中旬,該村五組一村民因感冒、發熱,請王煥云診治,在詢問和診斷過程中,發現其咳嗽、氣喘、胸痛、盜汗、乏力、消瘦,王煥云為他治療兩天病情不見好轉,建議他到縣防疫站檢查是否患了結核病或其它傳染病。這位病人私自跑到其他醫院又按感冒治療一周,病情逐漸加重,后又回家請王煥云治療。根據病人自述曾有賣血史,王煥云聯想到鎮衛生院培訓過和電視、報紙上報道過的“艾滋病”,懷疑他是單采血漿感染了艾滋病。于是將情況及時報告給鎮衛生院,衛生院通過進一步調查將情況上報到縣疾控中心,最后經縣疾控中心通過抽血送檢確認該患者為艾滋病患者。就是因為這一信息引起了縣疾控部門的高度重視,隨后派工作組在該村進行普查,又相繼發現幾位病人。這一驚人的發現,在王煥云心中引起了強烈的震撼。他一方面為村民們不幸染上艾滋病感到痛心,為村民不清楚艾滋病是怎樣一個“怪物”而出現的恐慌情緒感到擔憂;一方面默默地搞起了調查,因為他知道附近還有幾個村許多青壯年農民九十年代都曾到河南等地賣過血,他及時將這一數據通過衛生院報告給了縣疾控中心,在以后縣疾控中心組織的普查中,又陸續發現多例病人。
關愛生命 勇于奉獻
王煥云深深地知道,在經濟文化相對封閉的山村,發現艾滋病,無異于在山村投擲了一枚重磅炸彈。許多老百姓唯恐避之不及,對那些艾滋病感染者而言,冷落、歧視,不被理解,被拋棄,心理的摧殘遠遠大于艾滋病的本身。關愛艾滋病患者,使村民對艾滋病防治知識得以了解,對防治艾滋病工作尤為重要。說實話,他也是人,最初他和他家人也有對艾滋病魔的恐慌和不安,也有怕被感染的擔心和顧慮。但為了醫生這份職業的責任和義務,為了父老鄉親的厚望,他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戰勝了自我,說服了家人。毅然義不容辭的投入到一線,主動承擔起這項艱巨的任務。首先上在艾滋病健康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利用村組召開群眾會的機會,他給農民講艾滋病的防治知識,借助縣疾控中心下鄉搞基線調查,他參與到各家各戶宣傳艾滋病防治知識,指導鄉親采取干預措施。部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得知自己患上了艾滋病后,悲觀、失望,情緒低落,萌生了輕生的念頭。他心急如焚,一邊上門耐心細致地為他們講解,增強他們生活的信心,一邊向上級反映。在他的耐心開導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這些患者得到了免費抗病毒治療,各項關愛救助措施得到了全面落實。修建的“溫馨家園”,真正使他們感到家庭般的溫暖,定期不定期為他們送來現金、大米、衣物和真情的話語,使他們充分感受到了人間的真情。在此期間,王煥云更是馬不停蹄,每周為他們送藥上門,講解服藥方法,督促病人服藥,掌握各種副反應,并及時給鎮衛生院反饋。山村的溝溝岔岔,一山一水,無不布滿王煥云的足跡,真情終于換得這些患者情緒穩定,笑口常開,一味地夸口“是王煥云醫生給了我們生存的希望”。
在“防艾”的日子里,王煥云每月有20天的時間都與艾滋病人生活在一起,稍有不慎自己就有被感染的危險,他的親人朋友及鄰居經常勸他:“那是國家的事,你瞎摻乎,染上艾滋病你劃得著?”他總是語重心長地給他們作解釋工作,一方面向他們告知艾滋病不會通過日常普通生活接觸被感染,不要孤立、疏遠艾滋病人;另一方面大力宣傳關愛艾滋病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他就是這樣勇敢地同艾滋病病人生活在一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著反歧視宣傳的動人篇章,為關愛那些不幸的人們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熱血,不圖名利,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甘于奉獻,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與政府、醫療機構之間加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他沒有進過高等學府,卻能妙手回春;他未接受過正規的職業道德培訓,卻能澤被群生;他沒有三頭六臂,卻承擔起了偉大的事業;他沒有豪言壯語,卻實現了與艾滋病人“心連心”的零距離接觸。王煥云的忘我奉獻和恒久的堅持,讓其成為竹山縣人民心中“星光閃閃”的道德楷模,2011年12月,王煥云被授予竹山縣首屆愛崗敬業道德模范;2013年9月,中央電視臺將王煥云推為2013年度“尋找最美鄉村醫生”候選人之一,并對其事跡進行跟蹤采訪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影響。1月27日,央視聯合中宣部、中央文明辦、中華醫學會等部門主辦的“尋找最美鄉村醫生”大型公益活動正式揭曉最美鄉村醫生名單,王煥云位列其中,并受邀出席了頒獎典禮,他的事跡還先后被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科教頻道、湖北日報、十堰日報等重要媒體刊播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