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四月,筆者隨行登上位于麻家渡鎮東北部10公里處的喇叭山。
對喇叭山早有耳聞,山里綠松石享譽國內外。現在,所見的卻不是當年那種紅火熱烈的繁忙景象。路上少了上下山的開礦者及竄山的客商,殘留的綠松石開采洞門、洞口和殘渣廢墟上已長起了雜草雜木,上下左右無序采過的礦洞,有的已明顯封閉。尋找兩刻鐘時間,才見4家單位及個體戶在有序開礦,還有兩家屬撿出礦渣的,他們都辦有相關準許手續。放眼遠望,盡是人工栽植現已大碗粗的槐林。山上少了放炮聲,少了爭奪地盤的吵鬧聲,少了討價還價的吆喝聲,到處是冷冷清清,難道是喇叭山得到休養生息的時候了?
帶著這個問題,筆者下山來到羅家坡村3組,走訪已從喇叭山開礦回家多年的72歲老人張宗模。據老人介紹,1978年,最早上山開礦的人都背著鐵鉆,系著繩索,帶著干糧,張宗模和張宗品被稱為“看引”師傅。1980年8月15日,自他“看引”一炮打出60公斤純凈綠松石后,一夜之間的喇叭山從此就熱鬧起來了,最紅火時,每日在山上采礦戶至少有360多家。紅紅火火的開采,不僅亂了秩序,損壞了礦產資源、地質結構、生態植被,還造成很多不安全隱患。
自1980年至1990年關閉禁采,喇叭山紅火熱鬧了整整10個年頭。10年間,喇叭山以盛產優質綠松石而召來很多單位部門踏山探測、開礦。有第55地質隊,國家二輕部和縣輕工局及麻家渡政府,最終由市委統戰部某干部出30萬元買斷喇叭山30年開采權。
據麻家渡鎮政府資料顯示,全鎮目前從事綠松石開采、加工、運輸的農戶、個體戶有150戶以上,年產值在2000萬至5000萬之間,年出口創匯在20萬美元以上。當年在喇叭山開采的“看引”者、采礦人現已轉至秦古大雁山、迎東崖等綠松石礦山,看來,喇叭山終于迎來了休養生息的日子。(范本慶 金智勇 李光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