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組稿:方顯春 夏行武 李文志 攝影撰文:王素冰 夏行武


人物檔案:丁英國,男,1973年出生于得勝鎮復興村,高二輟學外出打工,現為廣東東升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是從老家來的老鄉吧?”九月初,在廣州鳳凰城大門口,一聲地道的得勝鋪口音,在這滿是粵語的世界讓我們感到分外親切。只見從一輛進口奧迪車內走下一位精精干干的年輕人來,短衫短褲,一身休閑打扮,徑直過來接過我們的包,說:“我是丁英國,走,上我家去吧!”
鳳凰城是廣東最大的一個別墅群,入住戶數在十萬戶左右。用的士司機的話說,住在這里的人“非富既貴”,美國原華盛頓州華籍州長駱家輝據說也住在這里。別墅區內綠樹成蔭,道路縱橫,一棟棟漂亮的別墅單獨成院,看上去與其說是“城”,不如說更像“現代新村”。
這天夜晚,我們就在丁英國家安歇。在他家寬大的客廳里,我們像是久別重逢的老朋友,談理想,談人生,談兒時趣事,談故鄉的變遷,有著說不玩的話題,不覺已到半夜兩點。丁英國說,好久都沒有這樣暢談了,好久都沒有這樣高興了,還是故鄉的人親哪!
“我的身份有點像電信局長!”
來之前我們只是聽說丁英國在這邊做通訊,具體做些什么并不清楚。當我們向他提出這個問題時,他笑笑說:“你們來的路上就使用過我做過的工程。”見我們一臉愕然,他說,“從深圳到廣州的鐵路上的無人檢票設施就是我做的。”原來,南方許多地鐵、鐵道線路已開始使用電腦賣票、驗票裝置,進站出站再不像原來那么擁擠麻煩,想不到這么先進的東西竟是竹山老鄉完成的,我們真是感到驕傲。丁英國說,其實這只是我業務中的一部分,近三年,我的主要精力是在做“鐵通”。
“鐵通”是鐵道通信的簡稱,是由鐵道部發起成立的一種新型通訊業務,除負責鐵路上的常規通訊外,還進入市場發展手機、固定電話、網絡等業務,在南方業務發展很快,成為電信、移動、聯通之后的第四大通訊行業。
“我們做的工作和地方電信局做得差不多,發展客戶、收費、做工程……我的身份有點兒像電信局長,呵呵。”據丁英國介紹,他的業務做到最高峰時用戶達到幾十萬戶,從深圳到東莞、廣州17個縣都有營業機構,手下員工就有兩千人呢。
初到廣東,他睡過墓地
俗話說,不吃苦中苦,難做人中杰。14年前,丁英國初來廣州時,日子可沒有現在這般舒坦滋潤。
1993年,在竹山一中讀高二的丁英國確實無法承擔讀書的生活費,被迫輟學了。廣東是開放最早的地區,在內陸省份的人看,這里是改革的前沿、創業的理想地。于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務工大軍懷著各自的夢想涌向廣州。丁英國就是這樣隨著南下打工潮來到廣東的。
到這里才丁英國發現,這里遠不是想象中那樣遍地都是就業崗位。據當時的就業機構調查,廣州的就業壓力最大,就業率不足三成。在各個工廠附近,到處都是求職的人,許多人甚至露宿街頭。為了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地方組織成立了大批的盲流遣散隊伍,對露宿街頭的民工,一經發現,立即遣送回原籍。為了能留在廣東,丁英國發現了一個睡覺的好去處:當地的一處墓地。這里不僅安靜,蚊蟲也少,更重要的是沒有人來清查。看墓的老人起初也不讓他在這里過夜,但慢慢地,覺得這個小伙子勤快、機靈,還能幫他干不少活兒,就讓他在這里住了下來,還給他做飯吃。
就這樣,在墓地里安頓下來的丁英國開始出去找生存的活計。丁英國說,在廣州,生存的壓力確實大,但只要你勤勞務實,生存下去的路子還是很多的。他在五金廠里做過學徒,在家具店里賣過家具,開過水果店,在街頭擺過小吃攤兒。“苦是苦點,但最多的一天賣了150斤的干面條,一天就能賣出一千多塊錢呢!”丁英國回憶起擺小攤的經歷,還是一臉的興奮。可沒干兩個月,城建就把他的小攤“取締”了。1998年,在南方打拼五年的丁英國終于找到了一份讓人羨慕的工作,在一家有員工數千人的大鞋廠當上了采購經理,月薪6000多元。
辭掉采購經理,開起電話亭
2000年初,丁英國因為負責采購部期間工作卓越,將公司成本降下了一個百分點,公司老板決定對他實施“特殊嘉獎”:讓他乘坐剛剛買回的奔馳600環游廣州,并在星級大酒店設宴盛情款待他。沒想到這次“特殊的嘉獎”竟改變了丁英國后來的人生。
坐著豪華轎車,享受著星級賓館的優質服務,丁英國感到舒坦,也感到不自在,上流社會的生活剌激著他的神經,他想,總有一天,我也要過上這樣的生活!
從那以后,丁英國再也不能像原來那樣安心本職,不管做什么都沒有心思,一貫作風嚴謹的他卻在工作中出了幾次失誤,老板沒有批評他,以為他是前一段時間勞累過度所致,放了他一個月的假讓他好好休息。
經過一個月的反復思考,他深刻地認識到:一個成功的男人應該主宰自已的生活!他決心辭職,去獨立開創屬于自己的事業。
當他把辭職申請遞交上去時,公司老板不僅沒有責難他,反而借給他2萬元錢作為創業資金。2000年7月,丁英國正式辭掉了鞋廠的采購經理,在東莞開起了一家電話亭。
坐在小小的電話亭里,看著忙碌的顧客進進出出,丁英國突然有了做老板的感覺。當時手機尚未普及,正是公用電話發展的黃金時期,再加上他經營有方,小小一個電話亭,半年就賺了近十萬元。丁英國看準了商機,一口氣發展了6個電話亭。“生意真是出奇的好,最好的一家三個月給我賺了十萬元。”
“聯通虧了七千萬,我卻賺回第一桶金!”
2001年,一個人人都可以把握的商機,卻讓丁英國獨自拿下,狠狠賺了一大筆。
當時,聯通公司為拓展業務,以100元的價格出售存有4000元話費的卡號,正在開電話亭的丁英國感覺到這中間大有文章可做,于是找來做通訊技術業務的朋友,問他能不能把這個聯通卡裝進能計費的公用電話里,朋友當即說“行”,且成本不足500元。就這樣,丁英國買進了一批聯通卡號,組裝成無線卻能計費的公用電話,以每部2000元左右的價格對外出售。由于這樣的公用電話不要月租費,還能白白賺下近2000元的話費,一時供不應求。丁英國購進大量卡號,讓人加班加點改裝。每天早上,前來搶購的電話亭業主天沒亮就來排隊。“這一年,廣東聯通公司虧了七千萬,我卻賺了一大筆。”丁英國說。
“鐵通”工程讓他的事業實現質的飛躍
2002年,非典肆虐九州大地。為了控制疫情,各地對人口流動控制嚴格。丁英國敏銳地意識到公用電話業務的冬天即將來臨,他將經營正紅火的6個電話亭全部轉出。
在一次新開電話亭期間,他與一個通訊工程隊打上了交道,并逐步了解到通訊工程實施的一些情況,和工人交上了朋友。
2003年中秋節的前一天,一個在廣東鐵通公司上班的朋友急急忙忙地給他打電話,說有一筆工程急需要做,請他幫個忙。丁英國立刻找來原來的幾個工人朋友,投資購進了材料,很快就把這筆工程做完了。由于速度快、質量好,丁英國在廣東鐵通公司有了一個好聲譽,也讓他感覺到做通訊這樣科技含量高的工程項目大有錢賺。在一年的時間里,他很快組建了23個工程隊、11個施工項目部,成為廣東省第三大工程公司,也是最大的民營通訊公司。
2005年,鐵通公司完全轉為市場化運作,自負盈虧。在改制期間,一批常規業務網點被丁英國收購或合股。眼下,他正積極準備投標從上海到杭州的磁懸浮列車線路的通訊工程。“如果能中標,這將是我人生中一件大事啊!”丁英國說。
去年,丁英國拿出10萬元在我縣建起了“丁英國獎學金”,用來獎勵家庭困難、成績優秀的學生。
提起這件事兒,丁英國說,我這完全是還債啊,我欠竹山教育的錢太多了。從小學高年級開始,我的學費都沒交過。雖然我最終沒有完成學業,但我還是非常感謝這些幫助過我的人。現在我不缺錢了,但還有許多和我當年一樣的寒門子弟,盡量不能讓他們走我當年的老路。
采訪札記:做一個有頭腦的人
丁英國原本在某大廠干著采購經理的“肥缺”,卻放下6000元的月薪不拿,辭職開起了電話亭,讓許多同事們不解,甚至遭到嘲笑。結果是,丁英國自己做了老板,而原來的同事們繼續給別人打工。丁英國敢于辭職開電話亭,是因為他比別人多了一分頭腦,看到了當時開電話亭潛在的巨大商機。可以說,他后來成功的每一步,都在于他勤于動腦、搶抓機遇的結果。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面臨許許多多的機遇,不同的是成功的人總能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最終把機遇轉化為勝勢;而平庸的人,總不知道哪些機會應該把握,哪些機會應該放棄,最終讓無數個機遇從身邊白白溜走。如何才能把握好機遇從而取得事業的成功,恐怕從古到今沒有哪位高人能夠作出準確無誤的判斷。但是,機遇屬于有準備的頭腦,這卻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所謂有準備的頭腦,也就是在平時的生活中善于學習、觀察和思考,生活中比別人多一層心眼兒,對身邊的人和事兒有自己的看法和認識。進廠做工,不僅


人物檔案:丁英國,男,1973年出生于得勝鎮復興村,高二輟學外出打工,現為廣東東升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是從老家來的老鄉吧?”九月初,在廣州鳳凰城大門口,一聲地道的得勝鋪口音,在這滿是粵語的世界讓我們感到分外親切。只見從一輛進口奧迪車內走下一位精精干干的年輕人來,短衫短褲,一身休閑打扮,徑直過來接過我們的包,說:“我是丁英國,走,上我家去吧!”
鳳凰城是廣東最大的一個別墅群,入住戶數在十萬戶左右。用的士司機的話說,住在這里的人“非富既貴”,美國原華盛頓州華籍州長駱家輝據說也住在這里。別墅區內綠樹成蔭,道路縱橫,一棟棟漂亮的別墅單獨成院,看上去與其說是“城”,不如說更像“現代新村”。
這天夜晚,我們就在丁英國家安歇。在他家寬大的客廳里,我們像是久別重逢的老朋友,談理想,談人生,談兒時趣事,談故鄉的變遷,有著說不玩的話題,不覺已到半夜兩點。丁英國說,好久都沒有這樣暢談了,好久都沒有這樣高興了,還是故鄉的人親哪!
“我的身份有點像電信局長!”
來之前我們只是聽說丁英國在這邊做通訊,具體做些什么并不清楚。當我們向他提出這個問題時,他笑笑說:“你們來的路上就使用過我做過的工程。”見我們一臉愕然,他說,“從深圳到廣州的鐵路上的無人檢票設施就是我做的。”原來,南方許多地鐵、鐵道線路已開始使用電腦賣票、驗票裝置,進站出站再不像原來那么擁擠麻煩,想不到這么先進的東西竟是竹山老鄉完成的,我們真是感到驕傲。丁英國說,其實這只是我業務中的一部分,近三年,我的主要精力是在做“鐵通”。
“鐵通”是鐵道通信的簡稱,是由鐵道部發起成立的一種新型通訊業務,除負責鐵路上的常規通訊外,還進入市場發展手機、固定電話、網絡等業務,在南方業務發展很快,成為電信、移動、聯通之后的第四大通訊行業。
“我們做的工作和地方電信局做得差不多,發展客戶、收費、做工程……我的身份有點兒像電信局長,呵呵。”據丁英國介紹,他的業務做到最高峰時用戶達到幾十萬戶,從深圳到東莞、廣州17個縣都有營業機構,手下員工就有兩千人呢。
初到廣東,他睡過墓地
俗話說,不吃苦中苦,難做人中杰。14年前,丁英國初來廣州時,日子可沒有現在這般舒坦滋潤。
1993年,在竹山一中讀高二的丁英國確實無法承擔讀書的生活費,被迫輟學了。廣東是開放最早的地區,在內陸省份的人看,這里是改革的前沿、創業的理想地。于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務工大軍懷著各自的夢想涌向廣州。丁英國就是這樣隨著南下打工潮來到廣東的。
到這里才丁英國發現,這里遠不是想象中那樣遍地都是就業崗位。據當時的就業機構調查,廣州的就業壓力最大,就業率不足三成。在各個工廠附近,到處都是求職的人,許多人甚至露宿街頭。為了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地方組織成立了大批的盲流遣散隊伍,對露宿街頭的民工,一經發現,立即遣送回原籍。為了能留在廣東,丁英國發現了一個睡覺的好去處:當地的一處墓地。這里不僅安靜,蚊蟲也少,更重要的是沒有人來清查。看墓的老人起初也不讓他在這里過夜,但慢慢地,覺得這個小伙子勤快、機靈,還能幫他干不少活兒,就讓他在這里住了下來,還給他做飯吃。
就這樣,在墓地里安頓下來的丁英國開始出去找生存的活計。丁英國說,在廣州,生存的壓力確實大,但只要你勤勞務實,生存下去的路子還是很多的。他在五金廠里做過學徒,在家具店里賣過家具,開過水果店,在街頭擺過小吃攤兒。“苦是苦點,但最多的一天賣了150斤的干面條,一天就能賣出一千多塊錢呢!”丁英國回憶起擺小攤的經歷,還是一臉的興奮。可沒干兩個月,城建就把他的小攤“取締”了。1998年,在南方打拼五年的丁英國終于找到了一份讓人羨慕的工作,在一家有員工數千人的大鞋廠當上了采購經理,月薪6000多元。
辭掉采購經理,開起電話亭
2000年初,丁英國因為負責采購部期間工作卓越,將公司成本降下了一個百分點,公司老板決定對他實施“特殊嘉獎”:讓他乘坐剛剛買回的奔馳600環游廣州,并在星級大酒店設宴盛情款待他。沒想到這次“特殊的嘉獎”竟改變了丁英國后來的人生。
坐著豪華轎車,享受著星級賓館的優質服務,丁英國感到舒坦,也感到不自在,上流社會的生活剌激著他的神經,他想,總有一天,我也要過上這樣的生活!
從那以后,丁英國再也不能像原來那樣安心本職,不管做什么都沒有心思,一貫作風嚴謹的他卻在工作中出了幾次失誤,老板沒有批評他,以為他是前一段時間勞累過度所致,放了他一個月的假讓他好好休息。
經過一個月的反復思考,他深刻地認識到:一個成功的男人應該主宰自已的生活!他決心辭職,去獨立開創屬于自己的事業。
當他把辭職申請遞交上去時,公司老板不僅沒有責難他,反而借給他2萬元錢作為創業資金。2000年7月,丁英國正式辭掉了鞋廠的采購經理,在東莞開起了一家電話亭。
坐在小小的電話亭里,看著忙碌的顧客進進出出,丁英國突然有了做老板的感覺。當時手機尚未普及,正是公用電話發展的黃金時期,再加上他經營有方,小小一個電話亭,半年就賺了近十萬元。丁英國看準了商機,一口氣發展了6個電話亭。“生意真是出奇的好,最好的一家三個月給我賺了十萬元。”
“聯通虧了七千萬,我卻賺回第一桶金!”
2001年,一個人人都可以把握的商機,卻讓丁英國獨自拿下,狠狠賺了一大筆。
當時,聯通公司為拓展業務,以100元的價格出售存有4000元話費的卡號,正在開電話亭的丁英國感覺到這中間大有文章可做,于是找來做通訊技術業務的朋友,問他能不能把這個聯通卡裝進能計費的公用電話里,朋友當即說“行”,且成本不足500元。就這樣,丁英國買進了一批聯通卡號,組裝成無線卻能計費的公用電話,以每部2000元左右的價格對外出售。由于這樣的公用電話不要月租費,還能白白賺下近2000元的話費,一時供不應求。丁英國購進大量卡號,讓人加班加點改裝。每天早上,前來搶購的電話亭業主天沒亮就來排隊。“這一年,廣東聯通公司虧了七千萬,我卻賺了一大筆。”丁英國說。
“鐵通”工程讓他的事業實現質的飛躍
2002年,非典肆虐九州大地。為了控制疫情,各地對人口流動控制嚴格。丁英國敏銳地意識到公用電話業務的冬天即將來臨,他將經營正紅火的6個電話亭全部轉出。
在一次新開電話亭期間,他與一個通訊工程隊打上了交道,并逐步了解到通訊工程實施的一些情況,和工人交上了朋友。
2003年中秋節的前一天,一個在廣東鐵通公司上班的朋友急急忙忙地給他打電話,說有一筆工程急需要做,請他幫個忙。丁英國立刻找來原來的幾個工人朋友,投資購進了材料,很快就把這筆工程做完了。由于速度快、質量好,丁英國在廣東鐵通公司有了一個好聲譽,也讓他感覺到做通訊這樣科技含量高的工程項目大有錢賺。在一年的時間里,他很快組建了23個工程隊、11個施工項目部,成為廣東省第三大工程公司,也是最大的民營通訊公司。
2005年,鐵通公司完全轉為市場化運作,自負盈虧。在改制期間,一批常規業務網點被丁英國收購或合股。眼下,他正積極準備投標從上海到杭州的磁懸浮列車線路的通訊工程。“如果能中標,這將是我人生中一件大事啊!”丁英國說。
去年,丁英國拿出10萬元在我縣建起了“丁英國獎學金”,用來獎勵家庭困難、成績優秀的學生。
提起這件事兒,丁英國說,我這完全是還債啊,我欠竹山教育的錢太多了。從小學高年級開始,我的學費都沒交過。雖然我最終沒有完成學業,但我還是非常感謝這些幫助過我的人。現在我不缺錢了,但還有許多和我當年一樣的寒門子弟,盡量不能讓他們走我當年的老路。
采訪札記:做一個有頭腦的人
丁英國原本在某大廠干著采購經理的“肥缺”,卻放下6000元的月薪不拿,辭職開起了電話亭,讓許多同事們不解,甚至遭到嘲笑。結果是,丁英國自己做了老板,而原來的同事們繼續給別人打工。丁英國敢于辭職開電話亭,是因為他比別人多了一分頭腦,看到了當時開電話亭潛在的巨大商機。可以說,他后來成功的每一步,都在于他勤于動腦、搶抓機遇的結果。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面臨許許多多的機遇,不同的是成功的人總能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最終把機遇轉化為勝勢;而平庸的人,總不知道哪些機會應該把握,哪些機會應該放棄,最終讓無數個機遇從身邊白白溜走。如何才能把握好機遇從而取得事業的成功,恐怕從古到今沒有哪位高人能夠作出準確無誤的判斷。但是,機遇屬于有準備的頭腦,這卻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所謂有準備的頭腦,也就是在平時的生活中善于學習、觀察和思考,生活中比別人多一層心眼兒,對身邊的人和事兒有自己的看法和認識。進廠做工,不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