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組稿:方顯春 夏行武 李文志 攝影撰文:王素冰

人物檔案:賀朝國,男,1976年8月出生于城關鎮高家莊村,現在江蘇省無錫市從事外墻裝飾業,帶有員工120余人。
車一進無錫市區,我們就覺得眼前的樓房格外親切、格外漂亮。因為聽說有一個竹山老鄉賀朝國,在無錫市從事外墻裝飾,做得很不錯,當地很多標志建筑都是他帶隊做的呢。
無錫是江蘇省的地級市,相傳周、秦期間此地錫山產鉛錫,居民競相開挖。漢初時錫礦開盡了,故名“無錫”。 “鉛錫出盡”并沒影響無錫數千年來的發展與繁榮,以種桑養蠶、制陶冶銅為基礎的早期工業使該地成為解放前僅次于上海、廣州的重要工業城市。改革開放后,無錫以冶礦、陶瓷、繅絲、織布等輕工業聞名于世。濱臨太湖,又讓她多了一分“水鄉古城”的風韻。
我們在車站門口等了少許,就見到賀朝國的桑塔那車開了過來。墩實偏矮的身材,樸實精干的外表,簡短甚至有些羞澀的言辭,一見面就讓人明顯感覺到竹山人厚道與實在。
第一次外出,他身無分文逃了回來
1994年春節剛過,家境貧寒的賀朝國初二只讀了半年就輟學了,這年他17歲。帶著淘金的夢想,他和兩個同伴一路,來到上海。料峭的春寒不僅讓他們感覺不到春天的溫暖,相反是對陌生的異地他鄉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恐懼感,對大上海的神秘與新鮮感蕩然無存。但這些身體、精神上的不適應,對幾個外出立志創下一番事業的幾個年輕人來說,根本算不上什么。他們相互鼓勁,相互關心,立志要以自己的勤勞雙手在大上海生存下來。為了節省開支,他們把“家”安在火車站附近的一個地下過街通道里。白天結伴出去找工作,打零工,晚上就在地道里睡覺休息。為了生存,他們在磚廠里搬過磚,在工地上做過零工,但當老板知道他們是湖北竹山人后,立刻以各種借口把他們“炒”掉了。原來,此前有一批竹山老鄉在這邊“名聲在外”,當地老板再不敢使用竹山人。這件事在賀朝國腦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暗暗告訴自己:今后不管干什么,一定要勤勞誠實,因為名聲比什么都重要!
半個月后,身無分文的賀朝國,帶著在大上海睡地下通道的記憶,結束了第一次創業之旅。他們扒火車回到十堰,準備步行回竹山。走到黃龍時,還好遇上熟人的車,就這樣一無所有地回來了。
憑著誠實勤奮,他接下了第一筆小工程
1995年2月,賀朝國再與老鄉一道南下來到江蘇常州,在一家建筑工地上做小工。一個偶然的機會,小賀認識了一個做外墻裝飾業務的浙江老板,老板見他誠實機靈,便帶他到自己的工地,讓人教學做外墻裝飾業務。外墻裝飾是建筑行業一項專業較強的工種,主要是土木工程完成后,對房屋主體完成玻璃摩墻、大理石鋼掛等業務,是一項建筑工程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賀朝國在浙江老板手下一干就是五年。五年里,他不僅熟練掌握了外墻裝飾的各項技術,而且經常成為某個項目的施工負責人,了解掌握了各個程序的運作方式,為后來獨立創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0年初,不甘心久居人下的賀朝國開始自主創業,他用自己打工掙來的2萬元錢買來常用的施工工具,在原來的老鄉和工友中組織了七八個人,組建了一支工工程隊。由于他業務熟、人緣好,很快就接下一個幼兒園的墻面整修工程。雖然只有幾萬元的業務,卻讓他激動不已。賀朝國帶著員工傾心盡力完成了這項工程,不僅順利結清了工程款,而且深得承建方的好評,這更加堅定了他們獨立創業的信心。
隨著業務越做越多,小賀在無錫建筑行業也逐漸小有名氣,施工隊伍也從幾個人帶到了上百人。2005年,無錫市政府大樓要全面整修,朋友向他介紹了這筆業務,并告訴他,本來需要四個月的工程,現在必須一個半月拿下來,且要保證高標準完成,問他敢不敢做。小賀覺得這是一次難得的機遇,經過慎重考慮,他接下了這筆業務。整個工程共需要完成6000平方米的大理石鋼掛和2000平方米的玻璃摩墻業務,小賀把工程分成三個施工隊同時施工,實行兩班倒,他個人吃住都搬到了工地。經過一個多月加班加點地艱辛工作,工程終于在當年的國慶節前順利完工。近年來,賀朝國先后獨立完成了無錫市高速路指揮中心、無錫市急救中心等多項地方標志性工程,許多工程在同行業評比中獲獎。
搞好合作才能“賺錢”
在當地一家川菜館,小賀邀請了幾個他的同行朋友來陪我們吃飯。他們滿口“吳語”,一聽就是本地人。
俗話說,同行是冤家。小賀怎么就和這些“冤家”打得這么“鐵”呢?
當我們笑著把這個問題提出來時,小賀鄭重地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他說,中央提出建和諧社會,真是選準了路子。現在各行各業的經營分工越來越專、越來越細,像過去那種大而全的施工單位和方式越來越少了,一般都是很多專少施工隊,各做各的環節,各賺各的錢,這樣有利于施工隊伍專業化,更有利于保證工程質量。因此,要把某個工程做下來,就要和許多人打交道,只有相互支持、愉快合作、順利施工,才能賺到更多的錢。
同席的裝飾老板小黃說:“你們老鄉是最懂得‘和諧生財’的道理的,他不僅對各位工友誠信厚道,而且與我們同行業的許多人都是朋友,所以他的路子才越走越寬啊。”
談及今后的發展,小賀說,他想在當地建一個勞務公司,一是自己的業務越做越大,需要的人員也就越來越多;二是為更多外出創業的老鄉提供一個就業的平臺,為家鄉發展出一份力。
采訪札記:一無所有時的“本錢”
沒有不凡的儀表,沒有出眾的口才,一無所有的賀朝國只身來到舉目無親的無錫,經過幾年的打拼,卻在這里開創了屬于自己的事業。作為一名生意人,他的第一筆“本錢”從哪來?
采訪中,小賀的同行朋友、當地建材老板小吳給我們揭開了這個“謎底”。小吳說,小賀這個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講誠信,所有和他打過交道的人都愿意和他合作。有句俗語說,你可以什么都有,但不能有病;你可以什么都沒有,但不能沒有錢。對于一個立志創業的人來說,你可以什么都有,但不能有懶惰;你可以什么都沒有,但不能沒有勤勞和誠信。想當初,賀朝國千里迢迢來到江南,除卻空空的行囊,只剩下一顆誠實的心和一雙勤勞的手。正是憑著這筆寶貴的“原始本錢”,小賀贏得了老板的信任,贏得了工友的幫助,贏得了客戶的贊譽,最終在當地建筑行業立住了腳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勤勞美德傳萬年,誠信二字值千金。這句彌久愈新的老話,對于今天的人們仍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如果你立志創業卻一無所有,千萬不要沮喪、灰心,白手起家開始干起吧,因為你還有兩筆最可貴的財富,那就是一顆誠心和一雙勤勞的手。

人物檔案:賀朝國,男,1976年8月出生于城關鎮高家莊村,現在江蘇省無錫市從事外墻裝飾業,帶有員工120余人。
車一進無錫市區,我們就覺得眼前的樓房格外親切、格外漂亮。因為聽說有一個竹山老鄉賀朝國,在無錫市從事外墻裝飾,做得很不錯,當地很多標志建筑都是他帶隊做的呢。
無錫是江蘇省的地級市,相傳周、秦期間此地錫山產鉛錫,居民競相開挖。漢初時錫礦開盡了,故名“無錫”。 “鉛錫出盡”并沒影響無錫數千年來的發展與繁榮,以種桑養蠶、制陶冶銅為基礎的早期工業使該地成為解放前僅次于上海、廣州的重要工業城市。改革開放后,無錫以冶礦、陶瓷、繅絲、織布等輕工業聞名于世。濱臨太湖,又讓她多了一分“水鄉古城”的風韻。
我們在車站門口等了少許,就見到賀朝國的桑塔那車開了過來。墩實偏矮的身材,樸實精干的外表,簡短甚至有些羞澀的言辭,一見面就讓人明顯感覺到竹山人厚道與實在。
第一次外出,他身無分文逃了回來
1994年春節剛過,家境貧寒的賀朝國初二只讀了半年就輟學了,這年他17歲。帶著淘金的夢想,他和兩個同伴一路,來到上海。料峭的春寒不僅讓他們感覺不到春天的溫暖,相反是對陌生的異地他鄉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恐懼感,對大上海的神秘與新鮮感蕩然無存。但這些身體、精神上的不適應,對幾個外出立志創下一番事業的幾個年輕人來說,根本算不上什么。他們相互鼓勁,相互關心,立志要以自己的勤勞雙手在大上海生存下來。為了節省開支,他們把“家”安在火車站附近的一個地下過街通道里。白天結伴出去找工作,打零工,晚上就在地道里睡覺休息。為了生存,他們在磚廠里搬過磚,在工地上做過零工,但當老板知道他們是湖北竹山人后,立刻以各種借口把他們“炒”掉了。原來,此前有一批竹山老鄉在這邊“名聲在外”,當地老板再不敢使用竹山人。這件事在賀朝國腦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暗暗告訴自己:今后不管干什么,一定要勤勞誠實,因為名聲比什么都重要!
半個月后,身無分文的賀朝國,帶著在大上海睡地下通道的記憶,結束了第一次創業之旅。他們扒火車回到十堰,準備步行回竹山。走到黃龍時,還好遇上熟人的車,就這樣一無所有地回來了。
憑著誠實勤奮,他接下了第一筆小工程
1995年2月,賀朝國再與老鄉一道南下來到江蘇常州,在一家建筑工地上做小工。一個偶然的機會,小賀認識了一個做外墻裝飾業務的浙江老板,老板見他誠實機靈,便帶他到自己的工地,讓人教學做外墻裝飾業務。外墻裝飾是建筑行業一項專業較強的工種,主要是土木工程完成后,對房屋主體完成玻璃摩墻、大理石鋼掛等業務,是一項建筑工程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賀朝國在浙江老板手下一干就是五年。五年里,他不僅熟練掌握了外墻裝飾的各項技術,而且經常成為某個項目的施工負責人,了解掌握了各個程序的運作方式,為后來獨立創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0年初,不甘心久居人下的賀朝國開始自主創業,他用自己打工掙來的2萬元錢買來常用的施工工具,在原來的老鄉和工友中組織了七八個人,組建了一支工工程隊。由于他業務熟、人緣好,很快就接下一個幼兒園的墻面整修工程。雖然只有幾萬元的業務,卻讓他激動不已。賀朝國帶著員工傾心盡力完成了這項工程,不僅順利結清了工程款,而且深得承建方的好評,這更加堅定了他們獨立創業的信心。
隨著業務越做越多,小賀在無錫建筑行業也逐漸小有名氣,施工隊伍也從幾個人帶到了上百人。2005年,無錫市政府大樓要全面整修,朋友向他介紹了這筆業務,并告訴他,本來需要四個月的工程,現在必須一個半月拿下來,且要保證高標準完成,問他敢不敢做。小賀覺得這是一次難得的機遇,經過慎重考慮,他接下了這筆業務。整個工程共需要完成6000平方米的大理石鋼掛和2000平方米的玻璃摩墻業務,小賀把工程分成三個施工隊同時施工,實行兩班倒,他個人吃住都搬到了工地。經過一個多月加班加點地艱辛工作,工程終于在當年的國慶節前順利完工。近年來,賀朝國先后獨立完成了無錫市高速路指揮中心、無錫市急救中心等多項地方標志性工程,許多工程在同行業評比中獲獎。
搞好合作才能“賺錢”
在當地一家川菜館,小賀邀請了幾個他的同行朋友來陪我們吃飯。他們滿口“吳語”,一聽就是本地人。
俗話說,同行是冤家。小賀怎么就和這些“冤家”打得這么“鐵”呢?
當我們笑著把這個問題提出來時,小賀鄭重地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他說,中央提出建和諧社會,真是選準了路子。現在各行各業的經營分工越來越專、越來越細,像過去那種大而全的施工單位和方式越來越少了,一般都是很多專少施工隊,各做各的環節,各賺各的錢,這樣有利于施工隊伍專業化,更有利于保證工程質量。因此,要把某個工程做下來,就要和許多人打交道,只有相互支持、愉快合作、順利施工,才能賺到更多的錢。
同席的裝飾老板小黃說:“你們老鄉是最懂得‘和諧生財’的道理的,他不僅對各位工友誠信厚道,而且與我們同行業的許多人都是朋友,所以他的路子才越走越寬啊。”
談及今后的發展,小賀說,他想在當地建一個勞務公司,一是自己的業務越做越大,需要的人員也就越來越多;二是為更多外出創業的老鄉提供一個就業的平臺,為家鄉發展出一份力。
采訪札記:一無所有時的“本錢”
沒有不凡的儀表,沒有出眾的口才,一無所有的賀朝國只身來到舉目無親的無錫,經過幾年的打拼,卻在這里開創了屬于自己的事業。作為一名生意人,他的第一筆“本錢”從哪來?
采訪中,小賀的同行朋友、當地建材老板小吳給我們揭開了這個“謎底”。小吳說,小賀這個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講誠信,所有和他打過交道的人都愿意和他合作。有句俗語說,你可以什么都有,但不能有病;你可以什么都沒有,但不能沒有錢。對于一個立志創業的人來說,你可以什么都有,但不能有懶惰;你可以什么都沒有,但不能沒有勤勞和誠信。想當初,賀朝國千里迢迢來到江南,除卻空空的行囊,只剩下一顆誠實的心和一雙勤勞的手。正是憑著這筆寶貴的“原始本錢”,小賀贏得了老板的信任,贏得了工友的幫助,贏得了客戶的贊譽,最終在當地建筑行業立住了腳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勤勞美德傳萬年,誠信二字值千金。這句彌久愈新的老話,對于今天的人們仍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如果你立志創業卻一無所有,千萬不要沮喪、灰心,白手起家開始干起吧,因為你還有兩筆最可貴的財富,那就是一顆誠心和一雙勤勞的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