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庸兒女多壯志,敢教堵河換新天。
“竹山因水電而興,因移民而名”——這是縣委書記佘立柱談及水電開發和移民工作時,多次使用的開場白。
十年一瞬間。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十年間竹山的滄桑巨變,“因水電而興,因移民而名”最合適不過了。
這十年里,我縣相繼開工建設松樹嶺、潘口、小漩、龍背灣4座大中型水電站,成功組織實施搬遷安置移民4萬人,一舉成為湖北省水電工程大縣、水庫移民大縣。
堵河水能資源十分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116.5萬千瓦,其中可供開發96.6萬千瓦。1957年,裝機35千瓦的竹山地方水電廠開工建設,拉開了我縣水電開發序幕。1994年,以邱家榜水電站開工建設為標志,掀起第一輪水電開發高潮。2003年,松樹嶺水電站開工建設,掀起第二輪水電開發高潮。到2006年,全縣建成及在建水電總裝機容量達9.617萬千瓦。
2004年新春,縣委、縣政府決定成立縣水電產業開發領導小組,全力服務潘口水電站前期工作,強勢推動新一輪水電開發。經過艱難困苦的工作,2007年10月28日,裝機51.3萬千瓦的潘口水電站臨建工程開工,標志著我縣終于掀起了第三次水電開發高潮,并實現由支流開發到干流梯級開發的歷史性轉變。
2008年12月26日,裝機5萬千瓦的小漩水電站臨建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2009年12月28日,裝機18萬千瓦的龍背灣水電站前期準備工程開工。
2012年5月31日,潘口水電站首臺機組實現并網發電。11月25日,小漩水電站首臺機組實現并網發電。
如今,龍背灣水電站建設進展順利,已進入下閘蓄水前的沖刺階段。我縣水電裝機及行業創稅將一舉突破80萬千瓦和億元大關,生態水電大縣由夢想成為現實。
“十年來,我縣通過招商引資,累計投資80多億元,新建4座電站、4座新集鎮,搬遷安置4萬移民,完成了堵河水電大開發,推動了縣域經濟社會大發展。”縣長龔舉海說。
水電建設,移民先行。近幾年來,我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以人為本,和諧移民,打造品牌,推動發展”的工作理念,先后組織完成了潘口、小漩、龍背灣、松樹嶺等水電站4萬移民搬遷安置,復建4座新集鎮,新建73個移民集中安置點,新修機耕道260公里、水泥路150公里,同步配套完善了水、電、通訊、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移民戶均住房面積由120-140平方米增加到160-220平方米,由原來的土木結構占75%到磚混結構達到98%以上,居住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73個移民集中安置點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亮點,其中20多個堪稱新農村樣板,成為竹房城鎮帶建設的示范區,庫區和安置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移民安置工作在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改寫了竹山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改變了庫區以及庫區移民的生產、生活面貌,改進了機關和各社會組織的工作作風。雖然移民搬遷安置根據“原規模、原標準和恢復原功能”的原則編制規劃,但在實際實施中,做到了大于原規模,高于原標準,優于原功能。據測算,潘口水電站建設和移民直接投資50多億元,近幾年帶動各項政策資金、項目資金、社會資金和招商引資超過60億元。潘口水電站建設和移民遷建開啟了竹山縣產業建設、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建設新格局,縣域經濟在省市實現了爭先進位目標。
近兩年來,我們進一步深化對移民工作重要性及其特殊性的思考,充分認識到移民工作就是發展工作、經濟工作、群眾工作、民生工作,抓移民就是抓庫區發展,抓移民就是抓民生改善,抓移民就是抓社會和諧穩定,集中力量推動移民安置工作和后期發展。全縣爭取國家和省核定的移民人口已達5萬多人,后扶直補人口達到3.6萬多人,每年爭取到位的水庫移民后期扶持資金達到3000多萬元,有效解決了庫區矛盾和問題,造福了廣大移民群眾,極大支持了縣域經濟社會建設。
當前,我縣已率先完成龍背灣水電站下閘蓄水自驗,推動市級初驗和省級終驗,爭取龍背灣水電站盡快下閘蓄水,投產發電。龍背灣水電站下閘蓄水終驗標志著堵河干流大規模移民搬遷安置任務全面完成,實現我縣移民工作整體上由搬遷安置向后續發展的完美轉折。同時,我縣極力爭取的湖北省大中型水庫移民避險解困試點縣項目不久將啟動實施,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將掀開新的發展篇章。特別在偉大的移民工作實踐中形成的“迎難而上、勇于擔當、敢為人先、甘于奉獻”的竹山移民精神,已經成為激勵竹山廣大干部群眾干大事、創大業的無窮力量,逐步實現庫區長治久安、移民安穩致富。
展望未來,堵河流域梯級開發形成的高峽平湖,隨著引江濟漢堵河通道方案的實施,堵河流域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旅游業發展將邁出更大的步伐,強勁持久拉動經濟社會發展。竹山必將成為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區、全國知名的水電大縣和秦巴山區強縣。(袁平安 張善慶)
縣委書記佘立柱、縣長龔舉海陪同中宣部領導參觀移民新村
正在建設中的龍背灣水電站
潘口水電站新庫區
新移民、新農村、新發展
龍背灣水電站庫區移民新集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