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出百姓新生活
——我縣邊遠極貧村建設側記
“30多年來我們一家四口擠在一間土墻房里,早都想蓋新房,一直未能如愿,今年扶貧搬遷的大好機會圓了我的夢。”11月28日,麻家渡鎮蛟龍村村民胡本江站在即將搬入的新家前高興地說。和蛟龍村一樣,全縣20個邊遠積貧村通過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標準、集中安置的方式,100戶400余人建起了新房,配套了水電路等設施,居住環境得到徹底改善,被縣政府納為十件實事之一的邊遠極貧村幫扶工程也真正起到了“實”的作用。
擇貧而扶,合力攻堅
我縣堅持“擇貧而扶、極貧重扶”的原則,按照“五年內基本未使用政府建設項目資金、遠離縣鄉主干道、沒有村級陣地、村集體經濟為零、沒有主導產業”等5個基本條件,共篩選確定了60個邊遠特困村,從今年開始,分三年進行聯系幫扶,著力解決群眾“行路、飲水、住房” 三難問題,并將其納入為民辦好的十件實事之一。今年,縣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專門研究部署極貧村幫扶工作,實行縣領導掛點和部門包保相結合。鄉鎮作為項目實施主體,組建強有力的工作專班,形成推進工作合力。縣財政局、發改局、衛生局、交通局、教育局等部門負責人認真履行行業扶貧職責,傾情幫扶,真心扶貧,親自帶隊深入到邊遠極貧村調研,幫助制定發展規劃,為發展出謀劃策。在縣委統戰部、工商聯的大力支持下,“千企幫千村”活動深入開展,相關規模企業到貧困村開展村企共建。縣欣泰混凝土公司主動到幫扶點擂鼓鎮三河村開展幫扶對接,捐款3萬元,極大提振了當地干部群眾的建設信心,凝聚了扶貧攻堅合力。
因地制宜,好事辦實
在項目篩選上,相關部門同志廣泛調研、尊重民意,依據各自特點,按照“因地制宜,先急后緩,量力而行,一村一策”原則,選擇適宜到村到戶項目,綜合考慮群眾最迫切最急需的要求。
官渡鎮百里河村距離集鎮23公里,是該鎮最邊遠的一個村。多年來“不村不場”的現實狀況,一直讓該村陷于發展滯后的困境中。村民們介紹,村里祖祖輩輩都是依靠一條陡峭的山路出行,看到臨鄰近的村組早已通上了水泥路,而他們卻連一條像樣的公路都沒有,大家無不著急。今年7月初,在縣扶貧等部門的幫扶下,該村干群經過近三個月的努力,終于打通了洋芋溝至碾平長9.4公里的公路,村民告別了肩挑背馱的日子。“以前山上的東西不得出去,街上的東西不得上來,我們年年都盼著有條公路啊,如今終于如愿了!”村民蔡德祥感慨道。同時,該村還搶抓建設,硬化村組公路2公里,建設羚羊社區1個,集中安置15戶貧困群眾,同步完成基礎配套,實現了村莊面貌大變樣。
樣板帶動,提速競質
自邊遠極貧村建設啟動以來,多數鄉鎮、村堅持超前謀劃,精心實施,出現了一批可學可跟的樣板,較好地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項目建設提速競進。
麻家渡雞公梁村村莊整治12戶,硬化老茶場水泥路2.5公里,進一步改善老百姓出行條件,并引進展華公司農業項目,貧困群眾已經開始受益;溢水鎮澗溝村新建蓄水池80立方,鋪設主管道5000米,沿途200多戶群眾吃水不用愁……截至目前,全縣20個邊遠積貧村編制規劃項目28個,已全部完成。累計完成硬化水泥路23.7公里,維修擴修村組公路17.5公里;新建飲水工程6處,蓄水池620立方米,鋪設人飲管道2.4萬米;完成村莊整治24戶,新建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基地1處。村民們的生活生產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貧困群眾建設幸福家園的信心倍增。(李永芳 袁博)
官渡鎮百里河社區建設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