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網消息 黑綢衫,白紙扇,鬢染秋霜自悠然;輕晃頭,微瞇眼,鏗鏘點子一串串。這是記者給上庸鎮北壩村民魏韜的“素描”。8月上旬,在魏韜家,75歲的魏韜就是這樣輕聲為我們哼唱黃州點子:狂,狂,狂令狂,令令狂,令狂令令狂——
黃州點子又稱竹山牌子鑼,我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魏韜自幼愛好音樂,1997年得到上庸鎮著名民間藝人魏家康口頭傳授黃州點子的指揮方法,成為黃州點子的“總教頭”。此“教頭”不是教練之意,是指樂隊指揮。“點子”由鼓、鑼、鐃、鈸、镲等打擊樂器組成,以鼓為首,以槌為號,魏韜執槌擊鼓,發號司令。
魏韜說,黃州點子源于上庸鎮黃州會館(即黃州廟)。黃州會館是移民或經商在竹山的黃州人所建,規模宏大,主要用于黃州人集會、議事。會館前建有戲樓,用以表演。自清朝乾隆年間建成以來,源于黃州地區的各種藝術形式即開始在我縣流傳,上至官渡鎮,下至城關鎮。上庸鎮傳承有“點子鑼鼓”和“絲弦鑼鼓”兩種音樂形式,魏韜的黃州點子就屬于“點子鑼鼓”。為了傳承好黃州點子,魏韜特意記譜打印,并在前言中寫道:“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打法各處有所蛻變。我的老太魏家康,一生喜愛文娛活動,常常親臨各類大小不同的活動場所,并以正宗的黃州點子打法,司鼓領先……為其不失傳,他老人家生前親口將此教頭教給了我,本人以記譜法記載于后,愿世代相傳。”
魏韜憑此“教頭”聯絡了上庸鎮其它民間藝人,組成上庸鎮黃州點子演奏隊,既上臺演奏,也參與到民間喪葬活動中,魏韜由此被推舉為上庸鎮紅白理事會會長。上庸鎮黃州點子演奏隊由于配合巧妙,技法熟練,聲名遠播,不久前還應官渡鎮之邀參加了重要演出。
魏韜不止是黃州點子的“教頭”,也是上庸滾龍的“教頭”,不過此“教頭”是教練之意。上庸滾龍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魏韜不僅是傳承人,對上庸滾龍的革新也居功至偉。過去玩龍燈,從黃州會館里拉出來,沿街滾動就是。魏韜不僅設計了一條龍的出場形式,還設計了兩條龍的出場和滾動方式,使上庸滾龍呈現出“雙龍戲珠”的藝術效果,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和感染力。過去上庸鎮玩龍,最驚險的是站在北壩街十字街一米多高的古城墻上表演,現在城墻不再有,如何表演?魏韜增加了“板凳龍”的滾法,不僅站著滾,還能躺著滾,從而使上庸滾龍更具藝術魅力。
上庸滾龍的音樂伴奏以黃州點子為主,魏韜在開場和結尾中增加了戲曲表演鼓點,用以烘托上庸滾龍狂野、威武、靈動的氣勢。同時,在有龍船隊、花籃隊配合的情況下,魏韜還借助“絲弦鑼鼓”的形式,增加了二胡等樂器的表演,使上庸滾龍的音樂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和完美。
在魏韜、徐發軍等人的努力下,上庸滾龍現已成為全縣民間文化的一道大餐,走到哪兒,都有人追著看。
那么,作為“教頭”,魏韜老矣,尚能鼓否?記者請魏韜把大鼓搬上街道表演。只見一鼓當前,兩槌在手,魏韜舒臂揚槌,鼓聲響,風云激蕩,氣為之奪;鼓聲停,余音繞梁,心為之顫。壯哉,“教頭”!壯哉,魏韜!(陳劍 陳濤)
魏韜展示黃州點子“教頭”
圖二:魏韜表演擊鼓
魏韜在春節表演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