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 手
關節炎最近讀到一條新聞,是說一菲律賓婦女因關節炎而喪生,讀后令人唏噓。
關節炎這病說小不大,說大也不小,最大的特點是患者行動不便,疼痛難當,但最痛苦的還不是肢體,而是沒有特效藥。沒有坎坷的幸福算不上幸福,沒有希望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我的一位表弟行醫多年,他對我講,關節炎頑冥不化,目前世界上還沒有誰能徹底攻克它。這位菲律賓婦女就因為醫治多年無果,痛苦不堪,精神崩潰,胡亂投醫,誤吃了江湖騙子的黑色丸藥,中毒身亡。
行醫的表弟告訴我,關節炎是濕寒侵入人體而造成的,濕寒總是入侵并隱伏于最薄弱的環節,人體中最薄弱處是心臟和關節,風濕性心臟病和風濕性關節炎就是這么回事。因為關節炎多發于膝蓋,在我的家鄉,風濕性關節炎也被稱作“寒筋腿”。
“寒筋腿”的初起反應是膝蓋酸痛,導致行動不便,走上坡路還差強人意,走下坡路就往往力難從心,走著走著就“馬失前蹄”了。因為病起濕寒,所以患者對季節更換和天氣變化反應敏感。我上山下鄉做知青的時候,結識一位老農,是遠近聞名的天氣預報專家,陰晴預測,屢試不爽,比氣象站的預報還要精準。他沒有別的竅門,一旦問起天氣,摸摸膝蓋,答案也就出來了。
患有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心臟一般都不會太好,因而一旦染上此病,就不可掉以輕心,如果輕微的關節炎還只是造成肢體酸痛、行動不便的話,那么嚴重的風濕性心臟病就會帶來只有你的敵人才會高興的結果。
我外祖父四十多歲的時候曾染此疾,癱瘓在床達半年之久,多方延醫,花錢無數,無任何效果。有一位走動最勤的老郎中,后來掛了白旗:“我治得了你的病,治不了你的命?!睋赣H講,那時候外公大人面黃肌瘦,形銷骨立,自感大期將至,每每以淚洗面。他是這個家庭的經濟和精神支柱,大廈將傾,茅塞無煙。一個極偶然的機會,聽得一個偏方,原本也是不相信的,但本著“有棗無棗,打一桿子再說”原則,姑且試了一回,沒曾想居然“妙手回春”,施治三個月,外公即能起床,再過三個月,他老人家已能挑起兩百斤重的擔子了。
我做知青的時候,曾于冬季在河里撈過一個多月的石子,不幸也染上了關節炎,采用同一方法,施治五次,藥到病除,此后再沒犯過。
我非杏林中人,對醫道、藥理一竅不通,我所講述的只能是患者的切身體會。我無高深的醫術,卻有對同患的同情,我將這個偏方寫出來,懇望讀到這個偏方的朋友廣為傳播,以造福于天下患者。
一、材料:
蓖麻籽,麥麩(面粉加工的副產品),食鹽,泔水(置放兩三天的洗碗水)。材料用量后述。
二、制作:
蓖麻籽去掉外層青皮,舂碎,拌以麥麩和食鹽。蓖麻籽、麥麩和鹽的用量應大體相當,即各占三分之一。拌和后的效果是黏而不散,散而不黏,太散不好,太黏也不好。拌好后放入鍋內炒熱,越熱越好,只要不糊就行。炒的過程中用刷子刷入泔水,目的是保持一定的濕潤(當然泔水也是材料之一)。
三、使用:
預先準備好包布(最好是布口袋),藥料炒熱后,用包布包好(或裝入口袋),直接敷于患處,如果方便,再加蓋被子之類(目的在保持溫度)。藥物溫度下降、熱量殆盡之際,再重新炒熱藥料,繼續熱敷。重新炒熱藥料時,應繼續刷入泔水,不然會越炒越干。最好預先準備好兩套藥料,輪番熱敷。每天用藥的時間根據具體條件而定,可長可短,時間越長當然效果就會越好,晚上入睡最好不要卸藥,包裹至天明。療程應根據病情來確定,用這個偏方,一般在第二天就會有反應,此后病情將一天比一天好轉。藥料反復熱炒二十余次后,即應倒掉,換以新的材料。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竹山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