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客商鄧立炎指著張生家中的《福到萬家》說:“我做古董生意二十多年,跑遍了大江南北,這件東西我第一次看到。”流散在我縣清代中期的《福到萬家》青花人物組雕瓷畫(見圖),吸引了眾多有識之士前去觀賞和調研。
該畫中心是一個長30厘米、寬28厘米的魚草紋行書“福”字,由景德鎮御窯廠采用(清朝)道光皇帝的手寫體燒制而成,周圍是士、農、工、商、神仙等姿態各異的人物瓷像,其圖案造形優美、動感十足,各自行走在祥云之中奔向四面八方。紅木做的邊框上,集中國木雕之精華,用鏤空、透雕、平雕等多種手法做成佛手(福)、鹿角與梅花(祿)、桃子(壽)、開心果和皇冠(禧),銘文為“福到萬家”,整幅畫縱40公分,橫60公分。據家住城區的居民張生講,這幅畫在他家已有近200年的歷史,“文革”中他父親用石灰涂摸后寫上毛主席語錄才有幸得以保存至今。
這幅清代道光時期的《福(佛)到萬家》瓷畫被認為是“共建小康社會”一詞的鼻祖。早在100多年前,古人就提倡有福大家同享,讓天下所有人共享幸福和諧美好生活的重大主題,成為今人研究“共建小康社會”一詞出處的珍貴歷史資料。
〖福到萬家〗 (圖/文 章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