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來,我縣社會救助累計發放城鄉低保資金2.77億元,年均保障困難人群3.8萬人。新農合人均補助達404元,累計為507.62萬人次參合門診患者補償醫療費7741.77萬元,為27.13萬人次參合住院患者補償醫療費43210.73萬元。
這組數據,不僅是一張愛心善款使用明細單,更是一份暖意融融的民生答卷。
五年來,我縣堅持把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和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放在優先位置,建立民生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民生政策持續穩定實施,讓改革發展成果全民共享,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的生活得到了明顯改善。
兜底保障,群眾生活紅火滋潤。深河鄉5組村民劉春寶,2012年一場大病讓他舉債8萬多元,家庭因此致貧,村委會幫他申請了低保。政府的關懷,親朋的資助,激勵著劉春寶一家自強上進。在全家的努力下,生活慢慢有了起色。
像劉春寶一樣,全縣有3.8萬貧困群眾在生活困難時得到黨和政府的低保救助,有2萬短期困難人群獲得臨時救助資金2404萬元。
近幾年,我縣不斷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社會救助制度實現了從臨時性、單一性向制度化、綜合性的轉型,救助管理的科學化、信息化、規范化水平明顯提升,以城鄉低保、農村五保為基礎,臨時救助為輔助,動態管理,“應保盡保”。五保老人老有所養。先后投入5000余萬元,高標準建成17所鄉鎮中心福利院,集中供養達到1101人,分散供養老人明確監護人,簽訂供養照顧協議,確保全縣6300名五保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病有所醫,群眾健康水平節節攀升。從2011年起,我縣每年投入財政資金1億多元,作為群眾就醫保障,今年全縣共有347177人參加新農合,實現了“應參盡參”目標,住院補償封頂線由2011年的3萬元提高到10萬元,全面實施22種重大疾病、23種門診慢性病重病補償和新農合大病保險,全民“病有所醫”美好愿望得到初步實現。
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惠民生。積極推行藥品“零差價”制度,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藥品實行零差價銷售。整合利用衛生資源,實行優勢資源下沉,縣級醫院與鄉鎮衛生院建立醫療聯合體,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依靠“互聯網+”,加快分級診療平臺建設,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診奠定基礎。為貧困戶和計生家庭開通綠色通道,群眾看病就醫環境明顯改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有所緩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正在減少。(陳興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