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河岸畔璀璨明珠——竹山縣城。
竹山縣是秦巴山片區扶貧開發的主戰場,作為全國貧困程度最深、貧困面最大、貧困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精準扶貧,竹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思路決定出路。一直走在湖北省扶貧開發前列的竹山縣,在新一輪扶貧攻堅戰上也毫不含糊。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精準扶貧”。竹山先人一步,創新扶貧工作方式,由“大水漫灌”變為“精準滴灌”,將政策、資金、項目資源精確集中到貧困戶,為“五年決戰同步全面小康”打下堅實基礎。
精準扶貧里的“大數據”
“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攻堅戰。”談及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性,2016年4月,在竹山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五個一批”政策培訓會上,縣委書記龔舉海這樣表示。
就降低貧困發生率方面,2011年,全縣貧困人口高達20.57萬人,貧困發生率達48.9%,遠高于全國貧困發生率7.2%;截至2016年9月,已成功減貧5.66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23.5%。
然而,竹山的扶貧、脫貧之路依舊任重道遠。
近些年,竹山通過“三訪”(遍訪看狀態、走訪看動態、回訪看常態)、“四看”(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五評”(農戶自評、群眾互評、專班測評、張榜公評、集中確評)工作法,精準識別出近10萬扶貧對象,分布在全縣11大重點貧困片區,涉及241個行政村和61個省定重點貧困村。
也就是說,竹山每年脫貧人口必須達到3萬人,才能確保五年決戰取勝。
針對全縣扶貧工作現狀,該縣提出了“123456”扶貧攻堅戰略,即瞄準“全面小康”這一總體目標,體現“生態扶貧,率先實現綠色崛起”和“精準脫貧,率先實現建成小康”兩個“率先”,整合政府、社會、市場“三大資源”,實施“雙包雙建雙帶雙促”“四雙”方略,突出特色產業培育、基礎設施配套、美麗鄉村建設、人文素質提升、基層組織固本 “五大工程”,推進工作機制、項目保障、政策激勵、信貸服務、社會幫扶、考核督辦“六大創新”,按照“三年攻堅、兩年提升、五年小康”攻堅路徑,加快實現“貧困戶脫貧、貧困村出列、貧困縣摘帽”目標。
要打贏這場硬仗,一支訓練有素、能拼善戰、勇于沖鋒陷陣的干部隊伍是必要條件。為確保幫扶措施精準,竹山動員了“參戰”干部隊伍3000余名。
兵團戰術
去過竹山縣扶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的人,都會被東墻上掛著的一張“特殊”地圖吸引。
此圖,名叫“竹山縣精準扶貧推進工作作戰圖”,根據全縣貧困人口分布情況繪制而成,17個鄉鎮被劃分為11個作戰片區。一眼望過去,每個鄉鎮的貧困狀況清晰明了。
“掛圖作戰、軍事化管理,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縣委、縣政府一聲令下,全縣將扶貧資源精確集中到貧困戶,打響了精準扶貧攻堅戰。
緊隨其后,縣委、縣政府迅速成立“湖北扶貧攻堅十堰戰區竹山決戰指揮部”,下設縣扶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并從有關部門抽調精兵強將,組建協調督辦全縣扶貧攻堅日常工作的辦事機構,與縣扶貧辦合署辦公,實行掛圖作戰、軍事化管理。
另外,17個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與縣委、縣政府簽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軍令狀》,以軍事化規劃布陣,進一步嚴明紀律,舉全縣之力,向“絕對貧困”發起總攻。
241名熱愛農村工作、有較強工作能力、善于做群眾工作、工作作風扎實的優秀黨員干部,被選派到貧困村兼任黨組織第一書記,至此,縣、鄉、村三級聯動的聯席機制覆蓋竹山所有行政村。
2015年8月,全縣扶貧攻堅動員會后,竹山迅速修訂完善《竹山縣駐村幫扶工作隊管理考核暫行辦法》,編印《竹山縣精準扶貧駐村幫扶工作日志》,利用竹山精準脫貧微信群,隨時掌握駐村工作動態,開展定期督查、暗訪、考評,做到不脫貧不脫鉤,實現駐村幫扶規范化、制度化、長期化。
縣、鄉、村三級聯動,誓與貧困決戰到底。全縣副縣級以上領導全部進村入戶開展工作;17個鄉鎮片區牽頭單位、241支工作隊全部深入聯系點開展“三訪促扶貧”工作,扶貧攻堅已成為全縣最大的政治任務。
扶貧不養懶,扶貧莫不公
今年以來,行政事業單位、企業、科技特派員包村聯戶,縣、鄉、村“三級聯動”,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鎖定貧困村,瞄準貧困戶,找準致貧原因,區分貧困類型,制定幫扶等措施逐一推開。
根據相關要求,竹山縣按照“54321”的結對包保要求,縣鄉所有黨政干部必須認領貧困農戶,即:縣正處級領導每人每年認領5戶,副處級干部認領4戶,正科級干部認領3戶,副科級干部認領2戶,一般干部每人認領1戶,鄉鎮干部、村干部、兩代表一委員、有幫扶能力的黨員、農村致富帶頭人也要至少各包1戶。
“扶貧先立志。不能通過扶貧養懶漢,還是要通過激發內生動力充分調動老百姓的主觀能動性。”龔舉海認為,無論是扶貧政策制定,還是推進過程中,都要兼顧公平。“在幫扶貧困戶的同時,也要讓非貧困戶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務。”
堅持以農戶為主體,政府為主導。竹山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風格、統一監管、統一配套”六個統一方式,盡可能依山就勢靠近在縣城邊、集鎮邊、社區邊、園區邊、公路邊、中心院落邊和靠近生產資料方便的地方規劃安置點,由鎮、村統一實施場坪工程。對于符合搬遷條件的貧困戶,可分到標準統一的安全保障房。對在安置點建房的貧困戶,除給予一定獎補外,還按戶均0.2畝菜地、人均0.5畝耕地標準進行有土安置,確保基本生活有著落。
此外,為在脫貧攻堅中發揮“鯰魚效應”,竹山在集中安置點采取貧困戶、非貧困戶、致富能手適度交叉安置、混合居住,以鄰里鄰居的示范作用,帶動貧困戶增強自信,發展經濟,改善生活。非貧困戶如果建房沒有獎補,場坪可作為公共資源,讓非貧困戶免費使用,以體現公平、共享。
去年,竹山把幫扶61個“極貧重扶村”發展列為“十件實事”之首,實行“極貧重扶”措施。為解決群眾安居、出行、飲水等突出難題。縣財政為每個極貧村連續三年給予資金扶持,通過實施通村公路、人畜飲水、危房改造、產業建設等項目,以改善老百姓的生產生活資料,為脫貧致富提供基礎保障。
“互聯網+”戰猶酣
“我觸網兩年,當年凈賺8萬多元。”諶德國說,一根網線就把他家的山貨與市場緊密地聯系起來,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利潤。
諶德國是擂鼓鎮煙墩梓村有名的致富能手。不過,諶德國把這功勞歸于縣里的寬帶通工程。
事實上,竹山以“政府電商共搭臺,農副產品唱戲”的方式,建成了秦巴電商城,引進湖北融凱科技公司牽頭推進電商產業,將互聯網工具與產業發展、與扶貧工作緊密結合,通過持續教育培訓,普及電子商務運用知識,培育市場創業主體,進而實現了產業與貧困戶的對接。
一年來,秦巴電商城已幫助50戶貧困群眾和社會創業青年辦理工商營業執照,平臺入駐企業和商家384戶,上線產品六大類480多個品種,重點輔導企業和商戶40家,推動網上成交500多萬元。全縣有1000多名創業青年,通過電商培訓,找到了創業項目,走上了電商脫貧之路。
據了解,竹山已有209個行政村通寬帶,為電商興起創造了條件。農特產品可以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通過網絡實現“人在家里坐,貨從網上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觸網”,他們或自己開網店,或幫助身邊的貧困群眾開店,或代銷產品。大大小小的網店,幫助農民在賣出中做掙錢的“加法”,在買入中做省錢的“減法”,讓貧困群眾雙重受益。
諶德國富了,但并不滿足。他說,“只有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他牽頭成立了茶葉專業合作社,帶領鄉親們利用本地盛產的茶葉、桑葚、金銀花等農特產品,進行深加工。通過主打“原生態”牌,在網上銷售。在諶德國的帶領下,煙墩梓村各類農特產品年銷售收入達到40多萬,帶動該村30余戶農民脫貧。
蔡環環,家住城關鎮北大街,得知秦巴電商城免費培訓互聯網銷售知識,她便報名參加學習。在成功注冊網店后,她與兩個孩子的日子發生了明顯改變。
“現在人吃的是健康,竹山農產品純天然,無污染有市場。”經過細心經營,蔡環環把純天然洋芋干、花椒醬、劉家山綠茶,銷售到全國各地,月成交量過萬。“自從開了網店,每月能存上5000多元。”(《民生周刊》記者 王麗 □ 楊麗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