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五金’收入,我們家去年獲得了4萬多元的純收入,終于摘掉了貧困帽。”3月下旬,潘口鄉龍王溝貧困戶胡修成一面將買來的菌袋放入菇棚架,一面高興地說。
土地流轉得租金、務工創業掙薪金、參與分紅得股金、服務產業得現金、政策支持得獎金,這就是胡修成口中的“五金”。依托于龍王溝工業園內湖北裕源食品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破除了產業、資金和技術困難,胡修成在脫貧路上走得愈加穩健。
胡修成現年47歲,家中4口人,夫妻都患有疾病,常年服藥,不宜外出務工。裕源公司在龍王溝建立食用菌合作社后,給他家帶來了脫貧機會。夫妻倆在公司用工高峰期參加務工,每人每天可獲得80元勞務費。因離基地近,公司每天中午安排10多位工人在他家吃午飯,并按每人每餐15元的標準支付餐費,每年現金收入1萬余元。在公司和合作社將菌袋制好后,他自籌資金3萬余元,以每袋6元的價格購買了6000個菌袋。在香菇種植過程中,菇棚架和烘烤箱由公司和合作社免費提供使用,夫妻兩人只投入勞力即可完成香菇種植的全過程。多項收入疊加,僅去年一年,他家就甩掉了貧困帽。
依托工業園區聚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我縣利用市場化理念整合扶貧資源,引導企業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園區入駐企業助力精準扶貧的愿望越來越強。鄧坪工業園的湖北沛豐糧油股份有限公司創造了“基地帶動式扶貧”模式,從貧困戶手中流轉土地523畝,每畝付流轉費400元,季節性用工每人每天可獲得80元勞務報酬,并吸納貧困戶土地入股。
“龍頭”一旦“擰開”,扶貧活水源源不斷。貧困戶自我“造血”能力被激發,越來越多的“胡修成”們正因此受益。
橋東工業園的湖北金九堂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采取“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帶動農戶種植中藥材,公司自建示范基地4000畝,發展合作種植6000畝, 200多個貧困戶從中受益。城關鎮虎山村貧困戶王太欽,家里有7口人,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身體又不好,一家人掙扎在貧困線上。從前年開始,金九堂公司負責給他提供藥材種苗和技術,藥材成熟后公司負責收購,王家試著種了2畝多川烏和玄參,當年實現收入2萬多元,一舉擺脫貧困。 (張 成)
短評:集群“造血” 抱團致富
消除貧困實踐中,要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主要制約因素是如何幫扶貧困群眾正確發展產業。
我縣依托各大產業園區,利用市場化理念整合扶貧資源,通過建設扶貧產業園,形成產業帶動、精準幫扶的新型扶貧模式,把單一解決農村貧困群眾個體的脫貧問題,轉化為統籌解決貧困群眾所共同面對的產業、資金和技術困難,形成了龍頭引領、鏈條延伸、企民雙贏的良好扶貧局面。園區作為項目、資金、人才、技術等優勢的“聚焦高地”,正以“輸血”+“造血”的雙輪驅動模式,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