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大棚可以種600個菇袋,每個菇袋收入10多元,從出菇到采摘結束持續時間長達6個月。我這12個大棚、6000個菇袋,今年可收入6萬多元。”1月19日下午,潘口鄉龍王溝村菇農胡修成一邊笑容滿面的采摘香菇,一邊和記者算著他的經濟賬。
今年47歲的胡修成,家有4口人。2013年初,他只身一人到江蘇一家建筑工地做木工,沒干到3個月,突然病倒了,醫院診斷為腦梗塞,打工掙的1萬多塊錢花個精光。回到家養病僅1個月,妻子也患上了高血壓。一個幸福的家庭,因夫妻倆患病而返貧,為了維持生計,女兒輟學外出打工。
2014年3月底,潘口鄉政府通過招商引進湖北裕源公司落戶龍王溝村,4月下旬,鄉政府投資300萬元在十轉山上建起了占地50畝的香菇基地。
當年8月初,湖北裕源公司招收務工人員制作菌袋,胡修成和妻子便來到離家僅20米遠的香菇基地務工,每人每天獲得勞務費80元。公司為了解決10多名離家較遠的務工人員午餐問題,將務工人員安置到胡修成家吃午飯,按每人15元支付餐費。制作菌袋2個月下來,胡修成和妻子就掙了1萬多元工錢。
當年10月,香菇基地大棚建成和菇袋點菇結束后,鄉村干部動員村民發展香菇產業,無償向村民提供大棚和烘干房。胡修成申請了12個大棚,向親戚借了幾千元錢,加上掙的務工費,一下子買了3000個菇袋。由于種植技術不高,香菇產出少,雖說只賺了2萬多元,卻給了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力量。
2015年,胡修成發展菇袋6000個。為了提高香菇產出率,他從早到晚扎在大棚里潛心研究。種植過程中遇到了技術難題,便查資料、找書籍,若是自己不能解決的,就跑到湖北裕源公司找專家咨詢。
在香菇基地大棚里,胡修成拿起一個菇袋笑著說:“你看我這鮮香菇長的好、顏色正,你聞聞,還有一股清香味。當初申領大棚種香菇時,心里沒有底,怕搞板了白忙乎一場。通過兩年摸索,我已經熟練掌握了制袋、滅菌、接種、脫袋等香菇種植和鮮菇烘干的全套技術。”
“我們種植香菇,政府除無償提供香菇大棚、烘干房外,每購置1個菇袋,還給予1.5元補貼;銷路也不愁,所產出的干香菌,湖北裕源公司按每市斤不低于40元收購。”
“種植香菇使我走上了致富路,我和妻子的身體比過去強多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擴大香菇種植規模,這樣我們生活會越來越好,發家致富之路也會越走越寬。”胡修成信心滿懷地說。 (二月泉 黃治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