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水鎮村醫王煥云數年如一日堅守抗艾第一線,把艾滋病感染者當作親人,被評為全國“最美鄉村醫生”。其子王金鐘舍棄大城市工作,回村接過父親的藥箱,走村串戶宣傳艾滋病防治知識,服務幫助艾滋病患者,再度被當地群眾傳為佳話。
11月24日,天下著蒙蒙雨。艾滋病人沈某高燒不適,打電話給王金鐘,王金鐘背起藥箱便往沈家趕。王金鐘一邊詢問病情,一邊給老沈量體溫,測血壓,診斷病情。沈某是上世紀90年代在外打工賣血感染了艾滋病,一家4口,妻子和兒子在外打工,他和80多歲的老父親在家。王金鐘處理完病情,認真地填寫訪視記錄,囑咐沈某按時服藥。沈某是個樂觀開朗之人,他對自己的病看得開,也很配合醫生治療,最著急和憂心的是給兒子成個家。王金鐘憂患者之所憂,四處奔走,替沈某申請了低保救助和精準扶貧“包保”支持。
王金鐘,今年25歲,畢業于十堰醫藥衛生學校中西醫結合專業。王金鐘在讀小學時,曾多次半夜給父親作伴到病重的艾滋病家中看病,那些憂郁絕望的眼神留在他兒時的記憶里,他感受到病人的痛苦和醫生職業的神圣。初中畢業他選擇學醫。大專畢業后,他又到大醫院學習了半年針灸推拿,在十堰某醫院工作一年。一次,聽母親在電話說,父親年紀大了,經常腰痛,晚上三更半夜接到鄉親們電話就得上門送藥打針,身體有點吃不消,騎車安全問題也讓人擔心。心地善良孝順的王金鐘便決定回家幫助父親。同學勸他說:“山溝溝里有啥發展?”王金鐘不以為然,農村照樣能實現自我價值。他父親王煥云就是他的楷模和偶像。
王煥云是陳家鋪村村醫,2001年,王煥云發現了我縣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從此,他既負責陳家鋪村的基礎醫療工作,又義務承擔起5個鄰近村30位艾滋病患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十多年來,風里來,雨里去,把艾滋病感染者當親人,為他們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和生活幫助,深受群眾愛戴。在他的努力下,艾滋病患者得到了免費救治,艾滋家庭得到幫扶,我縣形成對艾滋無恐懼、無歧視的良好氛圍,被譽為“山村飄動的紅絲帶”。王煥云先后榮獲十堰市文明市民、全國優秀鄉村醫生、“感動十堰”十大人物、全國“最美鄉村醫生”等榮譽稱號。
2012年冬,王金鐘毅然回村,立志當一名像父親那樣的優秀村醫。三年來,王金鐘虛心向父親求教,學習他在艾滋病治療的防護操作,學習與病人溝通交流談話技巧,背中醫湯訣歌,學號脈,勤學苦練,終成行家里手。另外,王金鐘精通電腦,使該村公共衛生檔案建設、新農合報銷更加規范便民。今年10月份,王煥云被調往溢水鎮衛生院工作,村衛生室工作由王金鐘一人承擔。王金鐘每天早早上班打掃衛生,檢查電腦網絡,為前來就醫的群眾撿藥打針。一個不大的村衛生室,前來就診的人絡繹不絕,有附近的,有鄰村的。王金鐘秉承父親的好傳統,對就醫群眾特別關愛親切,盡量滿足村民需求。81歲的五保老人陳善繼,行動不便,患病需要打針,來回15里路程。王金鐘開車早上將老人接到衛生室,打完針又將老人送回家。無論再忙,他對所管轄的艾滋病人定期送藥、回訪,一次也不拉下。見很多村民常患有腰腿疼痛,王金鐘利用自己的針灸推拿專長,增設了康復科。如今,村民一有哪兒不舒服,就來找王金鐘,使這個90后青年成為鄉親們的忘年交。
與村民們打了三年多交道的王金鐘很熱愛村醫這個職業。他表示,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將堅持學習,不斷提升專業技術水平,用自己所學解除患者疾苦,做一名合格的健康守護使。(陳興云 朱明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