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網消息 陽春四月,走進文峰塘灣村,路邊、地邊、山野里,隨處都是郁郁蔥蔥的肚倍林。村里發展的5000多畝高產肚倍基地,每年帶動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十余年間,肚倍種植成為塘灣村支柱產業,離不開王耀林的不懈努力。
塘灣村是由三個村合并的大村,全村3500多人,境內山谷縱橫、山場廣闊,人均可耕地少,一直缺乏致富的支柱產業。上世紀末,村里部分農民零星種植肚倍,不僅收益低,也沒有形成規模。1999年王耀林擔任村支書后,思考著如何培植支柱產業,讓鄉親們早日走上致富路。2002年,持續低迷多年的肚倍價格強勢回升,王耀林通過深入調查了解,看好肚倍在國際市場上的前景,決心發動村民大量種植。
走家串戶,送樹苗,教技術……王耀林忙活了兩年多,總算發展了上千畝肚倍林,致富產業初具規模。但是,由于缺乏技術支持,塘灣村肚倍產量極低,也極不穩定,年景差時顆粒無收。很多村民失去信心,開始拔掉辛苦栽下的肚倍樹,回到種糧食的老路上。無奈之下,王耀林只好挨家挨戶做工作。
“這期間,我家的肚倍林是三拔三種,三次拔掉都是因為產量過低,失去信心,三次都被老王說服了!”肚倍種植大戶王太新介紹說。
如何攻克技術難關,實現肚倍穩產高產,成了王耀林急需解決的難題。可是,肚倍高產在當時幾乎是世界性難題,王耀林這個“土包子”能解決嗎?
2004年,王耀林請來縣林業技術人員,聯合王太新等肚倍種植大戶,在肚倍林里搞高產技術攻關。長期研究肚倍種植的縣林業技術員樂建根說,肚倍結果必須有肚倍蚜蟲,而肚倍蚜蟲需要在苔蘚中才能安全過冬。換言之,要想年年豐產,必須在肚倍林里種植苔蘚,讓蚜蟲安全越冬;來年春天,肚倍蚜蟲遷飛到肚倍葉片上寄生長成肚倍。
于是,王耀林和大家琢磨出一個法子:移植苔蘚、培育蚜蟲、掛袋放蟲。這年春,他們上山找來苔蘚移植了一大塊,夏天把肚倍蚜蟲放到苔蘚里;來年入春,將肚倍蚜蟲用紙袋收集起來掛在肚倍樹上,讓它遷飛吸食嫩葉汁液。
兩年后,王太新植蘚育蟲、掛袋放蟲的肚倍林,畝均收入600元以上。
王耀林趁勢而上,一邊組織王太新與128戶農民成立塘灣村肚倍專業合作社,實行“基地+農戶+土專家”模式,探索成熟的“種植苔蘚—培育蚜蟲—掛袋放蟲”高產種植技術;一邊帶領干部分片包戶,發動村民種植肚倍,為農戶送樹苗、送技術,對在肚倍林培植苔蘚、培育倍蚜蟲的給予獎勵。
后來,經過不斷實踐,探索出成熟的“種植苔蘚—培育蚜蟲—掛袋放蟲”高產種植技術,每畝肚倍林年增收2000元以上,比過去靠肚倍蚜蟲自然遷飛上樹高出十倍以上。
2009年,王耀林爭取縣、鄉支持,創辦全省首家“土專家”組成的村級肚倍科研所,建起大棚進行十余種苔蘚繁殖、倍蚜蟲培育、肚倍苗選育等實驗,掌握了肚倍蚜蟲繁育的關鍵技術。
肚倍林如雨后春筍般在塘灣村一片片綠了起來,全村肚倍高產種植5000多畝,倍農們陸續增收致富了,肚倍種植成了富民強村支柱產業。
“我家的肚倍林里,留滿了王書記的腳印。可以說,村里的一片片肚倍林,都是王書記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回憶起肚倍產業的艱難發展之路,種了500多畝肚倍的王太新感慨道。(張 成)
務實創新的致富“領頭羊”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優秀基層干部常常以這樣的形象出現:愿吃苦、肯奉獻,能和鄉親們一塊過窮日子。而在今天,僅有這些就遠遠不夠了。新的時代背景下,村支書作為農村基層黨組織,既是黨聯系農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又是發展農村經濟,推動農村社會全面進步的戰斗堡壘和骨干力量。他必須有寬廣的視野、超前的市場眼光,有務實創新的戰斗力和發動群眾的組織能力,才能帶領群眾積極投身農村經濟改革發展,實現發家致富的目標。王耀林無疑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他不僅有帶領群眾致富的愿望,還有帶領群眾致富的本領和能力。(張 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