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縣情
竹山縣地處秦巴山區腹地,十堰市西南部,東鄰房縣,西連竹溪、陜西旬陽,南抵神農架林區、重慶巫溪,北接鄖縣、陜西白河。縣城距十堰市城區158公里,距武漢市638公里。全縣南北長123.5公里,東西寬81.8公里,國土總面積3586平方公里,轄9鎮8鄉279個村,總人口43.87萬人,有漢、回、壯、蒙、滿等8個民族。
二、歷史、文化
竹山歷史悠久。傳說竹山是創世神話女媧煉石補天的圣地。據考證,80—100萬年前,早期人類就在此繁衍生息,并創造了與龍山文化和屈家嶺文化相媲美的堵河文化。竹山是上庸古國的中心,史書記載,上庸商周時為候國,秦漢時置郡,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52年)因境內茂林修竹、山青水秀而改稱竹山縣,竹山得名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竹山人杰地靈。辛亥首義元勛張振武、勞工大律師施洋、國畫大師袁白濤、剪紙宗師余曼白等革命家和藝術家均出生此地。
三、資源狀況
1、氣候條件優越,土地、勞動力資源豐富。竹山屬典型的副亞熱帶內陸季風性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5.6℃,降雨量824.9毫米,無霜期254.4天。境內地勢南北高、中西低,垂直差異突出,光熱資源豐富,雨熱同步,四季分明,適合多種作物生長。據普查,全縣現有生物品種達2600多種,其中藥用植物400多種,堪稱生物資源寶庫和中藥材寶庫,“肚倍之鄉”聞名全國,“圣水茶葉”榮獲國際國內多項大獎。珍稀動植物繁多,珍稀植物有珙桐、麥吊云杉、水杉、鐵堅杉、楠木、紫莖、鄂西紅豆樹、三類杉、臘梅等;珍稀動物有黑熊、金絲猴、大鯢等國家級保護動物。全縣土地總面積540萬畝,其中耕地54萬畝,人均1.3畝;山場總面積346萬畝,其中可供開發的后備土地193萬畝,人均4.9畝。全縣有勞動力18.7萬人,其中80%以上受過初等教育。
2、水能資源豐富。漢江最大支流堵河縱貫我縣,是湖北省“十五”計劃確定的水電開發重點流域,全縣流域面積5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252條,具備修建電站條件的良好壩址有27處,其中堵河干流規劃的五級開發中有四級在我縣境內,依次分別為裝機20萬千瓦的龍背灣電站,5萬千瓦的松樹嶺電站,51萬千瓦的潘口電站和5萬千瓦的小漩電站,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總計達到116.5萬千瓦,占全省水能蘊藏量1873萬千瓦的6%,占全省除長江干流水能蘊藏量740萬千瓦的15.7%,占堵河水能蘊藏量145萬千瓦的80%,其中可供開發的有96萬千瓦,居全國縣級第四位,在湖北省僅次于鄂西的長陽縣,位居第二。目前已開發3.5萬千瓦,占蘊藏量的3%。
3、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竹山屬全國著名礦帶—鄂西北礦帶的中心,全縣已探明C+D級儲量的礦產8大類32種,潛在價值3000億元(80不變價),占鄂西北地區已探明的全部礦產價值的90%以上。其中鈮、稀土礦儲量分別為92噸和1126萬噸,是僅次于白云鄂博的全國第二大礦區;銀金礦儲量657萬噸,占全省儲量的70%以上,可獲成品金11.8噸、成品銀1156.1噸;硅質板石是我縣特色礦產,儲量達10億立方米;綠松石屬世界稀有礦產,儲量達5萬噸。
4、旅游資源特色鮮明。縱貫我縣的堵河,地貌地形奇特,自然景觀秀麗多姿,堵河源已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十大景區和三十六景點組合而成的驢頭峽畫廊被定為省級中型旅游區;九華山原始森林公園是消夏避暑的勝地;霍河水庫是水上游樂、休閑的理想場所。集秦楚文化特色于一體的戲曲、民歌、故事、剪紙、泥塑、書法等民間文化藝術底蘊深厚,民俗風情風味獨特。我縣地處長江三峽、神龍架、道教圣地武當山、古都西安、襄陽古隆中五大國際知名的風景旅游區之間,是承東接西、連通上述各大旅游景區的重要接力點,具有辦大旅游的區位優勢。
5、生態地位重要。竹山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江漢平原的重要生態屏障。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施,縱貫我縣南北的堵河流域生態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南水北調工程中線工程的成效。
四、主導產業
1、水電能源產業。截止2002年,全縣共建成電站20座,總裝機3.5萬千瓦。未來5—10年,水電能源業將實現更大發展,目前,裝機5萬千瓦的松樹嶺電站截流取得圓滿成功,已利用世行貸款開工建設;順水坪電站正在進行發電機組安裝調試,即將竣工發電;浪鷹巖電站爭取市巨能公司合資成功,順利開工建設;裝機51萬千瓦的潘口電站等一批大中型電站的前期工作正加緊進行,堵河水能大開發的熱潮即將全面掀起。
2、醫藥化工產業。建成了10萬畝肚倍和8萬畝黃姜兩大原料基地,培植了天龍醫藥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化工化肥有限責任公司、天新醫藥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八一生物肥有限責任公司等4大骨干企業,新發展民營黃姜加工企業14家,皂素、水解物生產能力分別達到350噸和700噸,2002年皂素產量達到62噸,水解物產量達200噸。林產化工產品的生產出現轉機,開發了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產品,主要有:肚倍深度開發系列產品單寧酸、沒食子酸、3、4、5三甲氧基苯甲酸、丁香酸等24種產品。生物肥系列產品有生物固氮肥、生物復混肥、專用復混肥、磷肥等;硫酸系列產品有工業硫酸、硫酸二甲脂、鋅焙砂等。
3、綠色食品產業。依托豐富的綠色農產品資源,全縣以茶葉生產加工為主的綠色食品產業逐步壯大。圣水茶葉獲得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有機茶認證中心認證,2002年,全縣茶葉產量達到250噸,實現收入250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7%和13.6%。山野菜、小雜糧生產加工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4、金銀珠寶飾品產業。全縣年產值100萬元以上綠松石加工營銷業達到6家,形成了十堰鑫銀有限責任公司、竹山民族工藝廠、寶豐珠寶公司3家骨干企業和45萬噸金銀綠松石系列產品。
5、建筑建材產業。形成了興龍水泥有限責任公司、興秦集團、中港天威石材有限責任公司3家骨干企業和30萬噸石灰、10萬方米石材的開采加工能力,開發了水泥系列產品和硅質黑石系列產品,其中硅質黑板石暢銷國際市場。
五、基礎設施
襄關省道以及鮑竹路、竹向路構成了我縣公路交通“大十字”路網架構,以305省道、白竹路、竹向路、竹旬路改擴建為主的重點交通項目建設步伐加快,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900多公里;全縣17個鄉鎮、251個村、22343個農戶開通了閉路電視,每百戶城鄉居民程控電話擁有量分別達到40門和8門;鄉鎮全部開通程控電話,移動通信覆蓋率達到80%以上。全面實施小城鎮發展戰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以寶豐、官渡、得勝為支撐的城鎮化格局;商品市場及其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環境和人民群眾生活環境明顯改善。
六、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普九”復查順利通過省政府驗收,掃盲工作榮獲“全國掃盲先進縣”稱號,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3%。計劃生育率達到98%,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十星級”系列文明創建活動全面展開,被中宣部授予“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示范縣”。依法治縣成效明顯,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和“全省地方依法治理先進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