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堵河上游官渡境內的的蒲溪村,有一條七里溝打村前流過。七里溝與堵河的交匯口被人們稱為“王爺廟”,關于這王爺廟的稱呼,是大有來歷的。
話說大清嘉慶年間,一次發大洪水,從洪坪上面沖來一截老桑木,沉在七里溝與堵河的交匯口上。這截老桑木沉在水底,也不流去,漲水都沖不走,好象有根似的。天長日久,竟然生了毛,綠瑩瑩的長毛隨著水波擺來擺去,甚是駭人。當地老百姓深以為奇,但也沒人能打探個明白。這一年,來了個游方和尚,他看到這截桑木后,不禁大驚。驚呼這桑木日久怕要成精,就會禍害一方。當地百姓也都恐駭,便向和尚求救。和尚沉吟一番,便說要想免去禍害,只有修一座廟來鎮住這截桑木。
蒲溪村民便出錢出力,不久便在這河口修起一座甚是威嚴的廟宇,但見飛檐翹翎,琉璃碧瓦,合抱粗的柱子頂天立地,內供兇神惡煞的鎮河神。又塑了一尊像,是這游方和尚的相貌,尊為“王爺”。這座廟的建成倒也為這水碼頭又添了幾分繁華。不知真的這廟宇起了作用,還是別的原因,反正這桑木沒成大氣候。后來不知被沖走了抑或是被沙埋了。這座雄偉的王爺廟屹立了一百多年,后來被紅衛兵破四舊推倒在堵河之中,威及一時的王爺廟也就灰飛煙滅了。但這地名和傳說卻流傳至今。
盧家波搜集整理



